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北海中学2020-2021学年2020级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279)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北海中学2020-2021学年2020级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以下是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北海中学2020-2021学年2020级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北海中学2020-2021学年2020级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2980字。

  2020级高一6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找工作这么难,还是继续读研吧”“既然收入不理想,不如再念个博士”……临近毕业季,这样的“毕业宣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口中。有媒体记者发现,部分学生以求学方式逃避就业,求职市场“学历倒挂”现象突出。
  因为工作难找,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选择“缓就业”,选择去读研或者考博,说明社会进步了。因为在以前,很多家庭是没有条件允许孩子慢慢就业的。大中专生尽早毕业,参加工作,是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同样,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的确是学历越高,越能找到社会地位高和收入高的工作。这些记忆或者说历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毕竟在过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相对较少,国家快速发展又急需高学历人才,那么当时以学历来录用人才,以学历高低划工资等级也是难免的。
  但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及选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多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维持在6%左右的增幅。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589800人,比2007年增加22.9万人,增长63.6%。2016年硕士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为1639024人,比2007年增加66.7万人,增长68.5%。博士研究生2016年招生77252人,较2007年58022人增长33.1%,2016年在校生342027人,较2007年222508人增长53.7%。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高学历人才已经满足甚至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那么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评判标准进行细化,以能力来选取人才就成为必然。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人才考评和衡量机制的建立,也决定了吃学历“大锅饭”的时代早已经过去。
  其实,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从来就没有说高学历一定会获得高回报,而是获得的教育越好越高,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概率越大。当一个本科生能够胜任一个岗位,而一个硕士做得还没有这个本科生好时,这个硕士凭什么拿到比本科生高的工资?人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企业来说,学历只是筛选人才的标准之一。当你进入一个企业,你必须通过业绩来换取更高的收入,成绩越大,工资才能越高,而不是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其实,不只是企业,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今也是以能力和业绩来招聘和考核人才的,目的就是对人才的管理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
  谈到这里,很多人应该清楚“学历倒挂”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大学毕业只是一个起点,正如赛跑比赛,大学毕业只是给人一个参加比赛的资格。在比赛中,人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是跑出的成绩如何,而不是学历高低。雇佣关系的本质是商业价值的交换。也就是说,现在雇佣关系对人才的要求是学历高,还得能力强。你给工作单位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对方才会根据市场规律,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通识教育,只能给你一张参加工作的入场券。如果想获得更高的报酬,最好的做法就是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的价值,进而进行“等价交换”。从这个角度说,那些想通过考研和考博来逃避工作的人也该注意了,如果你不能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仍然会面临失业。
  (摘编自刘义杰《求职市场“学历倒挂”是个伪命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轻人可以选择“缓就业”是因为时代观念进步了,人们不强求大中专生早毕业、早工作。
  B.选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是部分学生以求学方式逃避就业的主要原因。
  C.过去因为没有人才考评和衡量机制,所以导致了吃学历“大锅饭”的现象产生。
  D.“学历”倒挂并不是能力、业绩的倒挂,所以说它是个伪命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缓就业”现象,本文逐层递进论证了“学历倒挂”其实是个伪命题。
  B.文章从供需关系和教育理念的角度分析了“”学历倒挂”现象出现的原因。
  C.认为学历与人的能力、成绩无关,这是文章论述“学历倒挂”现象的前提。
  D.文章用例证法说明现阶段人才的定义及选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历倒挂”现象是指大学生就业情况出现“倒挂”现象,即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越低。
  B.“缓就业”现象出现说明学生们想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C.随着人才的管理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学历倒挂”现象有可能会逐渐消失。
  D.高校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如能与社会需求挂钩,合理确定招生规模,也可减少“倒挂”现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短视频指五分钟以下的视频,在大型短视频平台上短视频的观看时间大多为一分钟以下。受益于较快的无线网络以及便宜的数据收费,短视频近年来迅速普及。与文字及图片相比,视频可在同等时间内传达更多、更具娱乐性的信息,从而更容易吸引用户关注。此外,短视频能更好地占用用户零散的空闲时间。
  与2017年比较,2018年58.6%的短视频新用户来自三线及低线城市。三线及低线城市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有巨大的提升潜力,三线及

2020-2021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阅读(304)

2020-2021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2020-2021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0-2021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约22400字。

  2020-2021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几乎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 –“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畜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编自《动物游戏之谜》)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学习说”依据的一项是 ______
  A.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B.游戏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能力和利用环境等的能力很有效。
  C.“捉迷藏”和追逐游戏等能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
  D.黑猩猩用棍子游戏的行为会使它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在分析动物游戏之“谜”时,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在具体论述时大量使用举例论证法。
  B.在分析动物游戏之“谜”时,作者根据观点成立的可能性大小,依次列举了相关的四种科学假说。
  C.四种假说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但前三种假说内容各自独立,“锻炼说”则是对“学习说”的补充。
  D.四种科学假说都基于对动物游戏行为的观察而提出,遵从了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归纳的研究方法。
  成年北极熊常常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请根据选文的四种假说推测,成年北极熊玩这一游戏的目的可能性最小的会是哪一项 ______
  A.锻炼自己的速度、敏捷性和追捕猎物的能力
  B.在食物丰富的季节里也能保持身体的灵活和力量。
  C.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技能”,以适应将来的生存需要。
  D.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能力,请简要概括本文动物游戏研究者具备哪些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说道:“我想的事不为别的,因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

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一春季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254)

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一春季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以下是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一春季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一春季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共22题约12440字。

  2023届高一春季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教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视角以及外部第一人称视角的优点都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刻画人物形象,统揽全局。
  B.《狂人日记》中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运用内部第一人称视角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C.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小说带来的戏剧张力就越大。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B.文章三四段,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C.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除了小说的虚构性。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的小说,统统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祝福》中?用的是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是“我”对于祥林嫂悲剧的平淡叙述。作者是想用这份“冷漠”触动读者的内省和思考。
  D.以第三人称视角叙事的小说非常常见,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都是采用全知视角叙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各地涌现出一批“网红”县长,他们在各类新媒体平台直播售卖本地土特产,帮助农户和企业解决销售难题,受到众多网民好评。当前,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重塑,深刻地改变着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
  受疫情影响,目前一些地区农产品供应相对充足,但消费持续低迷,供需不平衡现象突出。由于生产销售衔接链条不畅,农副产品普遍面临滞销难题,影响了群

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卷

阅读(275)

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卷,以下是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卷

共24题,约10250字。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检测卷
  语文
  本试卷共六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   牲醴(lǐ)   传霄柝(tuò)   少不更事
  B.踌躇   榫头(sǔn)  拗不过(niù)   弃甲曳兵
  C.猿猱   庠序(xiáng)七庙隳(huī)   前合后揠
  D.凝噎   蟊贼(máo)  渑池会(mián)  残羹冷灸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如果我们能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欣赏曲词之美,就能_____到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2)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简约的教育内容被繁复的形式替代,师生疲于奔命,教育没有让人变聪明,这_____的把人逼向愚昧。
  (3)备战高考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_____,考生们都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超负荷学习,睡眠不足,压力剧增。
  (4)即使长期被置于阴暗环境,芦荟也能_____,淡然生长。
  A.领略  而且  拉锯战  随遇而安
  B.领会  而且  持久战  随遇而安
  C.领略  反而  持久战  安之若素
  D.领会  反而  拉锯战  安之若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功夫就是咬文嚼字,惟其如此,才能领会一篇篇文章的精神实质。
  B.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他如果及时直面问题并下决心解决问题,也不会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天下的结局。
  C.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如果对社会生活熟视无睹,他就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D.《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多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如果失去对过去的理性判断,注定是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对历史的敬意,则更加难以直面未来。
  B.坚持文化自信理念,乘持“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中国青年报运用全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C.中央电视台各部门通力配合,携起手来联袂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优秀节目,这些节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D.文章能否发表不仅是写作水平高不高看问题透不透的问题,而是编辑及其栏目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不知廉耻地抄袭别人的文章,那就是人品出毛病了。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中)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其中世家是记录历代帝王政绩。
  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后汉书•张衡传》)中的“三辅”指的是共同治理长安城、管辖京畿之地的三位官员,后指其所管辖的区域。
  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因群臣不能直呼天子,于是借用“陛下”为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坐,牵连获罪。“连坐”是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连坐对象不仅包括家属亲友,还有邻里。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上海市宝山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210)

上海市宝山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上海市宝山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上海市宝山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4题,约13070字。

  上海市宝山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依据教材填空。
  (1)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苏轼《______•赤壁怀古》)
  (3)《老子》中,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出“有”“无”的功能价值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社区在“读古诗,做好人”的活动中向学生征集楹联,请你在下列联中选出最合适的一项(   )
  A.兴观群怨,修齐治平B.离骚而问天,哀以招魂
  C.篑于平地进以往,风乎舞雩咏而归D.《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而不乱
  3.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两天两夜一直没有停过的毛毛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
  B.梅雨季节,江南的农村、平原、山区和城镇都阴雨连绵。
  C.如果他是教授,他就有学问;他有学问,所以他是教授。
  D.只有到了深秋,枫叶才会红:正是夏天,枫叶应该没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

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阅读(279)

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共22题,约10250字。

  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21年6月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聲丄*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与的口案 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⑴朗诵的还原,就是把写作语言变为口语的有声语言,补上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 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⑵“还原”是一种变化,要把无声的书面语 个个的方块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而且还要“补上”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要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跳跃”起来,变 成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
  ⑶“还原”,就是还原到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里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 想的物质外壳:’,文字更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语言和文字一旦离开了作者的思想(包括感情), 无非是一堆声音和符号,有什么价值呢?可见,掌握住文本作者融注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感情, 是“还原”的前提,是朗诵活动的第一步。
  ⑷文本作者之所以要写出作品,总是因为他有观点、看法要阐明,有感情、胸怀要抒发, 而要掌握这些,就必须对文本、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剖析与领悟,舍此没有第二条路。
  (5) 要知人论世,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为此,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 尤其是创作这篇作品的具体动机,是不能不掌握的。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不少年轻人都 喜欢朗诵这首诗,可是往往没弄明白诗是谁写给谁的以及为什么要写。这是“木棉”写给“橡 树”的,为的是表白她的恋爱观:双方必须平等、自尊,还应有共同的追求,并能甘苦共尝。 而诗中涉及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尽管都是些美丽可爱的形象,却是与 木棉相对比而存在的“畸形爱情”的象征。倘若这根本的好恶褒贬都搞错了,怎么能’“还原” 到作者的内心去呢?因此,还原要体会、共呜,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6) 那么,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顺利完成“还原,,的过程吗? 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朗诵,也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同任何事物一样,朗诵也是一个内容与 形式的统一体。“情”和“意”是它的内容,如何“表达”出来却要借助恰当的形式 这就是 口语表达的技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朗诵的技巧”。
  C7)口语表达的技巧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涉及文本的字、词、句、篇的各个环节。由此可 见,朗诵是一种“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对文本思想感R的理解 和把握是前提和基础,运用适当的口语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则是关键和保证。不学习爲握技巧, 固然无法再现文本的神韵;以为有一定技巧的武装了,便不再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底蕴,’想当然地随意凭着“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的变化去追求“艺术效果”,结果就会脱离了文 本的精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朗诵”时只要补上书面语言的语气、语调等,就能使语言充满活力和生命。
  B. 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剖析与领悟,才能“还原”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C. 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些年轻人无法“还原”《致橡树》的唯一原因。
  D. 既然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就意味着人们可根据朗诵需要来改编文本内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围绕“朗诵还原”,文章主要从“何为还原”和“如何还原”两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第⑴⑵段为总起段,第⑶―⑹段为分述段,其中第⑹段则有承上启下作用。
  C. 文章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口语的表达技巧”两方面来论证“如何还原”。
  D. 文章以《致橡树》为例,是为了证明情感和技巧在“朗诵还原”中的重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朗诵“还原”要注意补上语气、语调、语势、语感等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
  B. 要做到朗诵的“还原”,必须掌握文本思想感情和掌握口语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C. 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才能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
  D. 如果脱离文本精神,往往会导致朗诵者想当然随意地去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 议》明确指出:“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这是迄今我国对数字货 币顶层设计的最高层级的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 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数字货币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科技进步和经 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经济数字化发展的需要。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法定数字 货币研究,是最早进行数字货币研究和试验的央行。调查数据显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积极 研究数字货币问题。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259)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以下是浙江省宁波慈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浙江省宁波慈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24题,约12060字。

  慈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的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非选择题的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没且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金碧辉煌的静谧的水晶宫里的唯一公主,正端坐在这里!”——那难道是海市蜃(chén)楼吗?
  B.我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jí)和封面,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小顿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簿把它们临模下来。
  C.我凝视着浮桥,寻(xún)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密莫测的遭遇战即将暴发。
  D.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趼(jiǎ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所谓食育,就是教孩子了解基本营养常识和均衡搭配的方法,同时普及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会孩子对一餐一饮表达感恩。忽略食育的教育,不啻缘木求鱼。我们呼唤回归生活的教育、回归教育的生活。
  【乙】《健康中国》是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食育作为新时代育人的重要内容,其在实现“健康中国”“立德树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置喙。我国当下的教育体系,对孩子的智商、情商培育都倍加重视,但基本营养常识、正确饮食习惯等“食商”塑造格外匮乏。
  【丙】如果孩子不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重视营养均衡,珍惜食物的理念,最终成长为盲目节食、抑或暴饮暴食的“低食商”人群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味发布“拒绝垃圾食品”禁令不过是扬汤止沸,毕竟,“食商”复杂且呈体系,需要综合学习多种营养和健康知识,才能真正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尽管吃喝并非人生终极追求,但从饮食中,我们得以思考人文历史与万物的联系,思考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又从健康饮食的地基上筑起事业和创造的大厦。忘记那些繁琐的饮食标签吧!这一课,我们从“食商”踏实学起。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啻      B.不容置喙       C.扬汤止沸    D.繁琐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B.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那些小说家并不明白,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C.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的拒绝对于一贫如洗又敏感自尊的我是无法接受的。
  D.《祝福》《项脊轩志》《素芭》等文章中的主人公如尘泥草芥,读者看不到奋起一击的英雄气概,感受不到深广强劲的英勇精神,这是否就表明这些人物不具备价值了呢?答案不用说就不言自明。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争端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3分)
  “新文科”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因此,________。此前,我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为了培养精通某一学科的专家型人才,强调分科,使得学科之间壁垒森严。如今,“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这种立足于单一学科的教育模式,________。所谓“通”,即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通”者,有博雅之名。故而,通识教育又可被称为博雅教育。中国高校中,较早引入博雅教育的是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