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共22题,约10250字。

  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21年6月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聲丄*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与的口案 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⑴朗诵的还原,就是把写作语言变为口语的有声语言,补上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语气、 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⑵“还原”是一种变化,要把无声的书面语 个个的方块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而且还要“补上”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要把文本的生命显示出来,“跳跃”起来,变 成更能“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形式。
  ⑶“还原”,就是还原到文本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里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 想的物质外壳:’,文字更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语言和文字一旦离开了作者的思想(包括感情), 无非是一堆声音和符号,有什么价值呢?可见,掌握住文本作者融注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感情, 是“还原”的前提,是朗诵活动的第一步。
  ⑷文本作者之所以要写出作品,总是因为他有观点、看法要阐明,有感情、胸怀要抒发, 而要掌握这些,就必须对文本、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剖析与领悟,舍此没有第二条路。
  (5) 要知人论世,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为此,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 尤其是创作这篇作品的具体动机,是不能不掌握的。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不少年轻人都 喜欢朗诵这首诗,可是往往没弄明白诗是谁写给谁的以及为什么要写。这是“木棉”写给“橡 树”的,为的是表白她的恋爱观:双方必须平等、自尊,还应有共同的追求,并能甘苦共尝。 而诗中涉及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尽管都是些美丽可爱的形象,却是与 木棉相对比而存在的“畸形爱情”的象征。倘若这根本的好恶褒贬都搞错了,怎么能’“还原” 到作者的内心去呢?因此,还原要体会、共呜,从内心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6) 那么,只要真正掌握了文本的“情”和“意”,就能保证顺利完成“还原,,的过程吗? 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朗诵,也就是口语表达的技巧。同任何事物一样,朗诵也是一个内容与 形式的统一体。“情”和“意”是它的内容,如何“表达”出来却要借助恰当的形式 这就是 口语表达的技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朗诵的技巧”。
  C7)口语表达的技巧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涉及文本的字、词、句、篇的各个环节。由此可 见,朗诵是一种“还原”,同时又是一种“再创作”、“二度创作”。对文本思想感R的理解 和把握是前提和基础,运用适当的口语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则是关键和保证。不学习爲握技巧, 固然无法再现文本的神韵;以为有一定技巧的武装了,便不再认真阅读文本,深刻领会底蕴,’想当然地随意凭着“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的变化去追求“艺术效果”,结果就会脱离了文 本的精神。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朗诵”时只要补上书面语言的语气、语调等,就能使语言充满活力和生命。
  B. 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剖析与领悟,才能“还原”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C. 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些年轻人无法“还原”《致橡树》的唯一原因。
  D. 既然朗诵是一种“再创作”,就意味着人们可根据朗诵需要来改编文本内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围绕“朗诵还原”,文章主要从“何为还原”和“如何还原”两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第⑴⑵段为总起段,第⑶―⑹段为分述段,其中第⑹段则有承上启下作用。
  C. 文章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口语的表达技巧”两方面来论证“如何还原”。
  D. 文章以《致橡树》为例,是为了证明情感和技巧在“朗诵还原”中的重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朗诵“还原”要注意补上语气、语调、语势、语感等书面语所表达不出来的东西。
  B. 要做到朗诵的“还原”,必须掌握文本思想感情和掌握口语技巧,两者缺一不可
  C. 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才能真正了解作者在文本中的好恶褒贬。
  D. 如果脱离文本精神,往往会导致朗诵者想当然随意地去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 议》明确指出:“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这是迄今我国对数字货 币顶层设计的最高层级的政策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 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数字货币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科技进步和经 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经济数字化发展的需要。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法定数字 货币研究,是最早进行数字货币研究和试验的央行。调查数据显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积极 研究数字货币问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江西省赣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