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阅读(328)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约980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2021.7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8分)(6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

  书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说西周以“结绳记事”为代表的实物信件,即便是从文字书信出现算起,中国的书信文化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书信,浓缩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也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味道。

  书信本来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与当今迅速发展的电子媒介相比,书信无疑是缓慢、迟滞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古人的时空感知变得遥远而漫长,其间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被相应放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有许多和书信相关的作品,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所描写的,其实就是书信的阻隔所带来的对于故乡的一种独特体验,而现代电子媒介下的即时交流,往往难以产生这种情感的体验。

  一些书信元素还能带给人们特别的艺术享受。如信笺,其艺术象征性已经大大超出它的实用性,包括鲁迅、张大千在内的诸多现代文学艺术家,对于自己使用的信笺都有精心的设计,往往带给人强烈的美感。而手写书信中的书写笔迹,同样是能够带来审美体验的重要方面。书法名家的墨迹自不必说,普通人的手迹虽然不能说自成体系,但也一样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人们常说“见字如面”,实际上也表明,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书写带给人们视觉和想象上的丰富体验,是标准字体所无法模仿和替代的。

  书信所记录的很多生活内容,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书信里记录了民间自然、人文的时景与变迁,体现着上至国家民族下至草根百姓的种种特征。可以说,一张张信纸就是历史时代的一个个缩影。另一方面,书信在名人研究方面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书信的私密性有所保证的时代,人们往往会在信中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情绪,从而成为研究写信人真实的思想脉络、人生轨迹的有力依据。

  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书信一直是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重要媒介。无论是民间家族文化,还是民族传统文化,书信都是较好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自古以来,许多名门望族都会通过家书传承家风、延续家族精神,这些家书往往涉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等诸多方面,是一部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样通过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和基因之中。

  然而,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以及距离书信时代越来越远的新生代的出生,书信可能会逐步走向更加边缘的地带。但是,书信是富有神韵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将具有一种永恒的价值。

  (取材于林焕新、胡玥、黄世永等人的文章)

  1.下列作品,不属于材料所讨论的书信的一项是(3分)

  A. 《报任安书》   B. 《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 《与妻书》

  2.下列有关书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电子媒介时代,即时交流无法像书信一样传递情感体验。

  B.那些具有鲜明个人特征的书信,同样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C.每一封书信,都能反映写信人真实的情感脉络和生活轨迹。

  D.没有家书传之于世,优良的家风和家族精神也就无法传承。

  结合下面拓展材料,完成第3题。

  1975 年冬,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大批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秦简,其中包括秦代士卒遗留下的两封木牍家书。它们是秦始皇统一战争时期秦国两个士兵写给家中同胞兄弟的家信。信的主要内容是问候家人,也提到了当时发生在淮阳地区的战斗。战国末以及秦朝时期,邮驿系统只传递官方函件,不许夹带私人书信。这两封家书很可能拟由在楚地服役期满的老乡回家时捎带,可惜并未最终送达。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书信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B.中国古代书信的传递有时缓慢而滞后 。   

  C.书信是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唯一手段。

  D.私人信件也可以用作历史研究的资料。

  4.材料中谈到了书信具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概括。(3分)

  整合相关语文知识,完成5-6题。(6分)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要触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问题。

  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先生曾在《若轩文集自序》中说起,自己每晚饭后都要出门走个七八千步。

  D.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祝福》刻画了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

  B.《水浒传》是以宋、元话本等文学作品为基础加工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

  C.《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集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D.《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小说作品。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7-9题。(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255)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2题,约27490字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2021.06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霢霢,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笠脱蓑,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着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上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头上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戴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度,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节选自《红楼梦•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材料二:
  四 嗯,这两天老爷天天忙着跟矿上的董事长开会,到晚上才上楼看您。可是您又把门锁上了。
  繁 (不经意的)哦,哦,——怎么,楼下也这样闷热。
  四 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繁 你换一把大点的蒲扇,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四凤拿一把蒲扇给她,她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
  繁 怎么这两天没有见着大少爷?
  四 大概是很忙。
  繁 听说他也要到矿上去是么?
  四 我不知道。
  繁 你没有听见说么?
  四 倒是伺候大少爷的下人这两天尽忙着跟他检衣裳。
  繁 你父亲干什么呢?
  四 大概跟老爷买檀香去啦。——他说,他问太太的病。
  繁 他倒是惦记着我。(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
  四 谁?
  繁 (没有想到四凤这样问,忙收敛一下)嗯,——自然是大少爷。
  四 我不知道。
  繁 (看了她一眼)嗯?
  四 这一早晨我没有见着他。
  繁 他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
  四 (红面)您想,我每天晚上总是回家睡觉,我怎么知道。
  繁 (不自主地,尖酸)哦,你每天晚上回家睡!(觉得失言)老爷回家,家里没有人会伺候他,你怎么天天要回家呢?
  四 太太,不是您吩咐过,叫我回家去睡么?
  繁 那时是老爷不在家。
  四 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
  繁 哦,(看四凤,想着自己的经历)嗯,(低语)难说的很。(忽而抬起头来,眼睛张开)这么说,他在这几天就走,究竟到什么地方去呢?
  四 (胆怯地)你说的是大少爷?
  繁 (斜看着四凤)嗯!
  四 我没听见。(嗫嚅地)他,他总是两三点钟回家,我早晨像是听见我父亲叨叨说下半夜跟他开的门来着。
  繁 他又喝醉了么?
  四 我不清楚。——(想找一个新题目)太太,您吃药吧。
  繁 谁说我要吃药?
  四 老爷吩咐的。
  繁 我并没有请医生,那里来的药?
  四 老爷说您犯的是肝郁,今天早上想起从前您吃的老方子,就叫抓一付,说太太一醒,就跟您煎上。
  繁 煎好了没有?
  四 煎好,凉在这儿好半天啦。
  【四凤端过药碗来。】
  四 您喝吧。
  繁 (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四 我。
  繁 太不好喝,倒了它吧!
  四 倒了它?
  繁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节选自《雷雨》)
  材料三: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1.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黛玉无意说出“渔翁”“渔婆” 夫妻之言,看似闲谈,却暗含不吉之兆,预示二人姻缘终会如“画”和“戏”一样虚幻。
  B. 材料一中“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的动作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面前不顾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很是随意,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 材料二中繁漪和四凤的对话正面表现了周朴园身上封建大家长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从中也能看出他对家中大小事务近乎偏执的控制欲。
  D. 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他认为百姓应当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2.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黛玉独对秋雨,满怀愁绪,诗句“泪烛摇摇爇短檠”用泪烛将尽暗示自己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体现了黛玉内心的无助和绝望。
  B. 材料二中繁漪喝药的情节在全剧中有着重要作用,后文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表现出了繁漪积极、主动且有力的反抗。
  C. 材料二中四凤和繁漪的对话看似平淡简短,其中却蕴含着各种戏剧矛盾和冲突,能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情感交锋。
  D. 材料三体现了孟子行文畅达详尽、条理清楚的特点,运用了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论述气势雄健,逻辑缜密。
  3. 下列语句包含的思想与孟子思想形成鲜明反差的一项是(   )
  A. 墨子的“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 荀子的“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
  C.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礼运》的“男有分,女有归。”
  4. 自然环境是用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有力手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5. 结合材料三,先举一个《红楼梦》中个人行为“近于禽兽”的例子,再根据“夫妇有别”分析《雷雨》中周朴园和繁漪发生冲突的内在原因。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错。通过宝玉这些动作可以看出他对黛玉的关心以及二人关系的亲密,不是体现宝玉对黛玉不尊重,也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偏僻乖张;
  C.“正面表现了”错。“(想起朴园严厉的面)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通过繁漪对周朴园的惧怕,侧面塑造了周朴园专制跋扈的性格特征;
  D.“当时人们的通病是……”错,孟子的话是假设的,他认为如果人们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就和食兽没有区别了,而不是指现在的人们就是如此。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藏酒
  万芊
  几年前,我在航道处当人事干事。处里大多是一线维护航道的技术工人。
  施工船队,常年在一线航道上,工人们以船为家,上一线时,往往一待就是十天半月。工人们吃住在施工船上,少不了馋酒的。然处里出于安全考虑,有一条明文规定,就是上船不

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308)

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3题,约25170字。

  江苏省泰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加速低碳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强力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但对于中国来说,面临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艰巨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020年12月12日,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了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中国提振雄心,对发达国家是一个倒逼,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示范。
  发达国家已实现碳达峰但减排进程缓慢。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早已达峰,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以前就已经进入下降通道,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发达国家的排放轨迹表明,在达峰后存在一个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但我们要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达峰后有较长高位平台期且减缓困难,碳排放清零和碳中和绝非易事。
  碳中和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责任。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地表温度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影响日渐深重,这不仅造成社会经济损失,还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与发展。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碳中和是人类的共同利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积极兑现碳中和承诺,坚持绿色发展,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彰显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合理选择中国净零碳的路径,必须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这就需要着眼于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发展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发展零碳产业,生产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形成资源组合、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格局。同时提高减碳零碳行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识。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改变企业与消费者对高碳能源、产业、产品的认知,推广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加快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调整。
  (摘编自潘家华《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
  材料二: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损失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红树林、泥炭地和热带雨林损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持续加剧气候变化。树木,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佳的碳捕获与碳封存载体,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风险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推动再造林的远大目标与行动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指导并开展大规模植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最优方案之一。
  科研结果已证实,结合树木的碳捕获潜力在地球上合理的土地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是以最低成本实现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内的最佳途径之一。
  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新倡议——“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即通过连接、赋能和动员全球数百万群体,在十年内保护和恢复1万亿棵树。该倡议建立在“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基础上,旨在推动大规模再造林投资,提高全球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的能力。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私营部门以及在华外资企业也积极参与造林和生态恢复,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蚂蚁集团的“蚂蚁森林”项目、广汽集团的“绿创未来”、诺华制药的“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等,这些生态恢复和减排项目在造福自然与人类的同时,也为支持国家的减排承诺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李鹏宇《植万亿棵树:应对气候变化 贡献中国碳中和目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碳中和”目标对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B. 在全球持续变暖,气候变化影响加重的情势下,积极兑现碳中和承诺,坚持绿色发展,彰显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
  C. 树木对缓解气候变化风险有重要作用。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是以最低成本控制全球气温升幅的最佳途径。
  D.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私营部门以及在华外资企业积极参与造林和生态恢复,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作出的承诺意义重大,倒逼发达国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作出示范。
  B. 从早已实现碳达峰 发达国家的排放轨迹看,我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达峰后有较长高位平台期。
  C. 自然损失与气候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森林损毁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加。
  D. 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在十年内保护和恢复1万亿棵树的倡议,旨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
  3. 根据材料推断,下列举措中不符合“中国净零碳的路径”要求的一项是(   )
  A. 改变出行方式,提倡使用共享单车。
  B. 强调因地制宜,设置风力发电机组。
  C. 专注科技攻关,研发太阳能光伏板。
  D. 加强技术研发,利用煤炭坑口发电。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请依据材料一,就我国如何走好“碳中和”之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A.“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错,原文的表述是“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C.“是以最低成本控制全球气温升幅的最佳途径”错误,原文“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内的最佳途径之一”;
  D.“中国的私营部门以及在华外资企业……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出台……政策,取得……卓越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落北方
  查干
  ①辽阔的北方,是雪的故乡。北方,因雪浩瀚而圣洁。毛泽东有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对于下雪的北方而言,极有概括性,也具画面感。有雪的北方大地,确如诗里所说:雪飘万里,白茫茫的一片。在我的童年,我的故乡,无雪非冬天,无雪便不可思议。一到冬天,故乡大地只有一种颜色:纯粹的白。习惯了绿色的双眼,对于这一大片冷冽的白色,并不隔膜,而且感到与绿色同样的喜爱,这便是北方人的性格与品质。

陕西省西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306)

陕西省西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以下是陕西省西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陕西省西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约13180字。

  陕西省西安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的世道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礼,源于天地之道,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体现在对天地之序的遵循上。人是由天道化生的,顺承天道来治理人情,这是礼文化基本的发生逻辑。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长幼、远近、尊卑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礼既是社会治理体系,更是行为规范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天地、军旅征战、婚丧礼仪,到衣食住行和待人接物,全部都深深地烙上了礼的烙印,成为人们不可须臾而离之的东西。

  “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因为“仁近于乐”,乐就不单纯是艺术的形式,而具有了德育功能。“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在儒家看来,真正可以称得上“乐”的,必须是风雅中正的德音。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

  礼乐文化这套文化符号系统,是早慧的中华民族以特有的道德理性和人文主义为人类文明开发出的一条通向理想世界的文化之路。春秋时期,孔子“释仁入礼”,使得礼乐文化从文化符号系统转型为以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儒家价值系统,完成了中华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与心的关系维度上事实与价值的双重范导,标举着以伦理道德为底色和价值支撑的“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乎”的人文主义之光。

  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的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礼乐文化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已逐渐成为深入人心的世道常理。

  B.礼源于天地之道,遵循天地之序,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渗透,是人们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

  C.日常生活中融入文化活动成就了礼乐文化的规整有序,使其从空间维度延展到时间维度。

  D.只有近仁且风雅中正的德音才具有德育功能,而其它的乐作为艺术形式则不具备德育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法,引用《礼记??乐记》论证了乐的发生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

  B.文章先总提礼乐文化,然后分别分析“礼”“乐”文化根源,接下来分析礼乐文化同世俗生活的关系。

  C.文章论证兼顾对立与统一,既兼顾礼、乐文化各自的特征,又论证了二者在整体上统一的价值特点。

  D.文章末段既肯定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地位,又提出了进行现代性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文化和乐文化功能不同,注定二者存在差异,而取向相同又使它们精神内核相通。

  B.礼是行为规范体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行为会或多或少受到礼的影响。

  C.孔子“释仁人礼”赋予礼乐文化儒家价值内涵,使之成为通向理想世界的文化之路。

  D.礼乐文化不离现实感性生活图景,这是因其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从命题阶段开始,就以诗词运用为重心,激活古老“赋诗言志”传统,以诗词为武器,打通时间、空间、雅俗壁垒,为生活赋能。第一期中的“身临其境题”正是这样的尝试,题目要求引用古代诗词形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的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答案则是楚辞《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西游记》电视剧主题曲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楚辞》则是中国诗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阅读(281)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查看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的完整的各科试卷及其答案解析,关注微信号:趣找答案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阅读元代中的大石调词.写出唐代某诗人的一首诗.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富贵功名有定分.莫遣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 . . . 题目和参考答案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阅读郑谷《菊》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
                                                                   
(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4分)
                                                                        
                                                                        

试题答案

(1)不求高位(1分)、不慕名利(1分)的高士形象。(由最后一句可看出)
(2)主要用了对比(1分)、拟人(1分)手法。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1分)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1分)

解析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语文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文理科数学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英语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物理化学生物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历史政治地理

2022届湖北省八校联考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阅读(257)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查看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的完整的各科试卷及其答案解析,关注微信号:趣找答案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和参考答案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郎,不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高祖   诣:拜访

C.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殿有器度,宰相才也  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D.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 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译文: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

 

试题答案

1、C

2、B

3、B

4、

(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让软弱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译出大意,“从”“自”两处是得分点。)

(2)近来的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译出大意,“衅难”、宾语前置句式两处是得分点。)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语文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文理科数学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英语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物理化学生物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历史政治地理

2022山西省吕梁市一模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阅读(250)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查看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的完整的各科试卷及其答案解析,关注微信号:趣找答案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阅读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 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已矣. ()24.(1)从以上文字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孔子认为此时可以与子夏谈了? 题目和参考答案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

答:

 

试题答案

追求利欲无可厚非,但这必须坚守“仁”,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孔子的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生活,追求利欲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了得到利欲而不顾廉耻,就会酿成大错。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语文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文理科数学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英语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物理化学生物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历史政治地理

2022湖北八校联考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阅读(247)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以下是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共26题,约19570字。

  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幻觉。唐代的“闺怨诗”以“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与“以悲为美”的感情基调而闻名,男子借诗言志,“代言”就是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代言”以闺妇的情感遭遇隐寓自己的政治遭遇,带有委婉的功利性目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如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但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且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演员是借着扮演这个艺术手段来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B. 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和“末”的形成,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C. “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了两大行当,二者差异也随之越来越大。
  D. 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代言体闺怨诗虽同属代言体,但在表现的途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B.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脚色”和“角色”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前者概念从属于后者概念。
  C. 材料一第⑦自然段划线句子印证了材料二中提出的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富有自由性的观点。
  D. 解决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的矛盾,是脚色制创设的重要价值。
  3. 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为四色,曰:生、旦、净、丑,人人之所知也。
  B. (正末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 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 昆曲盛行 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划分为十二种,被称为江湖十二角色。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地洞
  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离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阅读(264)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以下是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约2370字。

  江苏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江苏省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将进酒》“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中,李白自比曹植,感叹之余有洒脱,洒脱之余有凄凉。
  (3)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意蕴丰富。唐诗中就有借“月亮”表达“永恒”的诗句,如“ 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陈王昔时宴平乐    (4). 斗酒十千恣欢谑    (5). 秦时明月汉时关    (6). 万里长征人未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昔、宴、恣、谑。注意第(3)小题为开放性的题目,要抓住“月亮”“永恒”来写,不能偏离“永恒”主题,只能从唐诗中选择。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检测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礼运》中“_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似。
  (2)《种树郭橐驼传》中“勿动勿虑,去不复顾。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种树经验总结。
  (3)读书人有书斋生活,如刘禹锡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归有光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故人不独亲其亲    (2). 不独子其子    (3). 其莳也若子    (4). 其置也若弃    (5). 借书满架    (6). 偃仰啸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莳、偃仰、啸”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一月学情暨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阅读(216)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查看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的完整的各科试卷及其答案解析,关注微信号:趣找答案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阅读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 .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题目和参考答案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7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论语》的精髓为后人学习、借鉴,被誉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对于执政者而言,应该对天下人一视同仁,而不应以是非善恶定天下,只要执政者正确地引导,天下人就会去恶向善,所以天下人不必拘泥于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小题1】(1)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1分)
(2)结合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中庸思想的精神实质。(3分)
【小题2】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是非善恶”观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试题答案


【小题1】(1)过犹不及。(2)孔子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及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稳定。孔子的观点体现了“仁”的思想,而又区别于“折中主义”。
【小题1】不准确。儒家认为执政者对天下人本来是一视同仁的,但并不等同于没有是非善恶的一律对待。假如让那些没有是非善恶观的人在社会上占据了主流,即便是有执政者的引导,社会风气也是很难以保持淳正的,甚至会让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因此,社会风气的淳正,既需要执政者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文意理解为过犹不及。
【小题1】首先确立观点:不准确。再分析社会风气的淳正,既需要执政者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天下人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语文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文理科数学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英语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物理化学生物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 历史政治地理

2022仿真模拟卷语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