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263)

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以下是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约13020字。

  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刻不容缓。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也越加显现出来。比如,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从非典、禽流感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眼前。唯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自身的健康;唯有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有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一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缜密的生态文明无形边界,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当前,我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的有形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

  (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材料二:

  深刻认识“两山论”所蕴含的绿色伦理观,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总是均衡配置于每个社会群体与个体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与冲突,通过法治方法统筹自然环境的多重价值与功能,协调多元利益诉求,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利益均衡。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惠关系,以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旨趣,将人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定位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法治方式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

  “十四五”期间,关于生态文明立法,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立法碎片化,重复率高、质量低等问题,积极开展环境法典编纂研究,并将环境法典编纂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适时启动环境法典编纂工作1以“补短板”思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生态环境立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进程。另一方面,以法律体系生态化为目标,对现有的各种法律按照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进行“生态化”评估与改造,确保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观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得到贯彻。同时,以党章为指引构建党内环境规章体系,完善中国共产党依法绿色执政的基本遵循,理顺党内生态环境规章和国家生态环境法律的理论联系与实践关联,通过光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实现党规国法的有效衔接,完善党政同责的具体制度,形成光规国法“组合拳”,共同助力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

  (摘编自吕忠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法治》)

  材料三: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首先,坚持理念创新,形成绿色发底价值取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摘编自成长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初步认识。

  B.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多次面临着病毒的威胁。只有更好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健康,保障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C.因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所以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

  D.当前,我国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是最重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生态文明的无形边界。

  B.通过党内规范法制化与国家法律党纪化等方式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党规国法“组合拳”,有利于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

  C.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决定因素。

  D.在防治污染、改善生态方面,科学技术大有可为。我们要继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技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活动触及自然生态边界和底线的危害的一项是(3分)

  A.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加速扩散传播

  D.全球地震多发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八小时

  童 村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阅读(283)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约2949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试卷

  2021.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

  南宋的《梦粱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曰百花生日”。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相似,“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话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即可播种小麦、大麦之类有芒的谷物。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荼蘼(酴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而《红楼梦》关于芒种饯花神之说,并无文献记载,民间风俗亦没有反映花朝、花神、祭花与芒种相关的习俗,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节选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

  B. 又名中春节,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

  C. “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

  D. 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花朝节”有关内容相同。

  B. 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

  C. 《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

  D. 文章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

  材料二

  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

  问题还不止于此。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

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231)

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约15890字。

  天津市红桥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共12题,共36分。

  一、(36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塑像(sò)        铿(kēng)锵     蓦然回首(mò)

  B. 结束(jié)        曲折(qū)       抽丝剥(bō)茧

  C. 卓(zhuō)异      撰(zhuàn)写    窥(kuī)斑见豹

  D. 矗立(chù)       剖(pāo)析      匪(fěi)夷所思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领略    提纲    踌躇满志 B. 梳理    遐想    沸返盈天

  C. 干躁    意蕴    漫无边际 D. 描摹    暄闹    荒诞不经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中的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科学研究_______需要研究者的态度、见识、胆略和洞察力,但如果没有文化涵养的支持,再优秀的研究者也难以成功。

  (3)白妞那双眼睛一顾一看,满戏园子里便_______,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儿。

  A. 传诵    纵然    万籁俱寂 B. 传诵    固然    鸦雀无声

  C. 传扬    固然    万籁俱寂 D. 传扬    纵然    鸦雀无声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政府建成了城市书吧和农家书屋,为城乡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读书体验。

  B. 把握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才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C. 汉字文化包括有关汉字演变、构造、起源、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

  D. 固定翼飞机在内陆考察中可发挥快速运输、应急救援等重要保障。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促织》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情节跌宕曲折,具有虚幻神秘色彩。

  B.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本色派”作品,语言朴实无华、生动自然。

  C. 《雷雨》的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等。

  D. 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等。

  6. 《红楼梦》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 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

  C. 贾探春:瑤池仙品,桃红又是一年春。——桃花

  D. 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7. 下面的肖像描写写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    )

  她姿容美丽,出场时总是满身锦绣,珠光宝气,“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A. 林黛玉 B. 薛宝钗 C. 王熙凤 D. 秦可卿

  8. 按题目要求选择。

  (2)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   )

  ①年代不同,人们对电视机的记忆也不同。年轻人对智能家电更感兴趣,

  ②人们的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个“电视的故事”。

  ③而中年人会指着老式电视机说,小时候我家也有这么一台。

  ④从小到大、由厚变薄、黑白变彩,

  ⑤可以说,电视机的内外,演绎着多彩世界,折射出生活万千,

  ⑥电视机的形态之变,见证了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也映照着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④⑤⑥②①③ D. ④⑥⑤②③①

  阅读司马迁《鸿门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霸军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阅读(251)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约28900字。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本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维新失利后,社会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吹时事新戏以启迪民心。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增强宣传效果,于是借鉴西方话剧的所谓长于演说。新文化主帅陈独秀1904年呼吁戏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见识”。戏台上逐出现许多脱离剧情议论时事的“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大放厥词,把其余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矛盾……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罢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留下来。

  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着新文艺的想法、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务使剧本与演者精神之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衍之舞台也。”因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例如他编演红楼戏,“虽然是照着二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就把许多情节归纳为一幕来做,觉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外“非常注意配角”,“不专求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推行戏曲改革第一人。

  (摘编自廖奔、刘彦君《百年“戏改”》)

  材料二:

  时装戏在上海京剧舞台的流行,引领了反映现实的剧目的编写和演出。与此相应,观众对戏中角色的扮相“像不像”与舞台背景的设置“真不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京剧中男旦演员的化妆而言,以往只是在脸上抹点胭脂,整体给人的观感与所扮演的女性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上海,由于洋行林立,资讯发达,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都能了解与购置,从而为海派京剧演出追求“求真写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海派京剧的男旦演员冯子和为了使所扮演的旦角面部更俊俏,“用锅胭脂(眉膏)加深眼圈,把传统的一字眉改画为柳叶眉,把清末盛行的点唇樱桃小嘴,改成用胭脂板(口红)涂抹整个嘴唇,增强了女性的自然美”。并用日本进口的最新化妆品进行化妆,整体塑造成更仿真的女性形象,因而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梅兰芳看后认为,“南方旦角的贴法似乎更为好看……回到北京,就在眼圈、片子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改革”。并据此排出《孽海波澜》《生死恨》《一缕麻》等时装新戏,对传统旦角妆扮进行了贴片子、画眼圈的改革,进而带动整个京剧女性人物扮相的创新改善,给人一种更贴切的真实之美。

  求真写实的理念不仅促进了京剧化妆术的演进,也促进了京剧舞台演出的变革。传统京剧在舞台表演上追求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舞台道具极其简单,往往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后面挂一幅帐幔,边上有两个门,用门帘遮挡。舞台上再没有其他东西。如演员需要演爬山,便临时搬上几张桌子搭起来

  (摘编自陈伟《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上所写发刊词祭出了“戏剧改良”的旗号,并且希望借鉴西方话剧的演说。

  B.受到冯子和对旦角面部化妆的启发,梅兰芳对整个京剧女性人物的扮相进行了创新改善,使得这些角色更富有真实之美。

  C.注重剧本作用、凝练戏剧情节和平衡舞台角色使得欧阳予倩的改良京剧获得了一定的舞台价值,成为有意义的戏曲改革。

  D.海派京剧仿真布景道具的运用,改变了此前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程式化动作表演来想象具体内容的虚拟写意的美学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戏曲改良的时代背景并非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才是那些被改良的新戏陆续登上舞台的时代背景。

  B.和维新派提倡的改良戏曲的立场完全不同,欧阳予倩主要是带着新文艺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办法对京剧进行了改良。

  C.世界上最新的化妆术与化妆品是海派京剧演员在“求真写实”的理念下能够对旦角的形象进行成功改良的必要条件。

  D.材料二分别引用的梅兰芳关于改变传统男旦形象和欧阳予倩关于仿真舞台背景的话,提高了论述内容的可信程度。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最不可能是社会维新派所提倡的时事新戏的一项是(   )

  A.《新罗马》 B.《二十世纪新茶花》

  C.《民国万岁》 D.《曾公平逆》

  4.请将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4分)

  5.同样是对舞台设备进行改良,材料一中的改良新戏失败了,但材料二中的海派京剧新戏却深受欢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224)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约10050字。

  青海省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但文书的产生是一回事,而能否构成档案还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人虽然有“敬惜纸墨”的传统,但并非历史上所有有文字信息内容的东西都会留存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文书的概念是:历史上形成的属于某个“主人”拥有的文字信息载体,在经过了选择后得以保留,之后不断累积,构成了档案。产生了文书未必能成为档案,而成了档案的文书则一定是真实产生了且得到保存的文书。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而能够成为档案则更在于选择与留存的目的性。历史上能够产生文书的因素很多,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以构成档案的还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民间文书尤其如此。其中,主体的“选择”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大凡在今天已经构成档案的文书都是经过了“选择”的逻辑节点及践行行为后保留下来的。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民间老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一种态度。

  那么,民间文书档案留存的原则是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务实的,当人们考虑某份文书是否要留下来、予以保存的时候,最为务实和直通人性的评估原则,也是最符合人们惯常思维方式的原则是,看这东西是否有用。“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这个极其简朴的道理也就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形成的真理,其实质是内在契合了14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修士提出的“奧卡姆剃刀”定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具体判定什么是“有用”的问题上,至少要有三个维度予以支撑,由此也构成了文书选择的三个标准:其一是功利上的有用,亦即最基本的“有用”。拿财产转移的买卖、典当文书来说,其实它们就是证券性财产,每一份都是物质经济利益之所在,最初目的就是“今欲有凭,立此文契存照”。它们是不能丢失的,且一定要保管好,否则就是“口说无凭”,若涉及了纠纷、打起了官司,难有胜算。其他如合同、合约、阄书、遗嘱、继书、借约、税票等,都与切身利益有关,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都要留存好。在已发现的民间档案文书中,也正是此类文书遗存最多。其二是记忆上的有用,如日记、备忘、便记、类抄等,它们间接地是“功利性有用”的延续和补充。其三是情感上的有用,多是曾经有用的东西,留作了纪念。

  由此可见,民间文书档案在形成上,主体性是存在的,在文书产生、选择、保存的各个环节,主体的目的性都很强。其根据是在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主体对自我意识行为的务实追求与持续把握。正是因为这种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所以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的民间文书档案。

  (摘编自刘伯山《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中国人“敬惜纸墨”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文书得以产生,档案得以形成。

  B.历史上促使文书产生的因素很多,主体的“选择”是文书能成为档案的最主要因素。

  C.中国历史上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构成档案的民间文书却不少。

  D.有实用价值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留存的标准,这一点体现中国老百姓务实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从解析文书和档案区别入笔,指出了历史文书的概念和文书档案的形成要素。

  B.文章将“奥卡姆剃刀”定理和民间档案文书的留存原则进行对比从而指出其同异之处。

  C.文章使用了分类法和引证法,从功利、记忆、情感三个角度阐述文书有用的三个标准。

  D.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论点,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的,但不是所有的具有文字信息内容的文书都能构成档案。

  B.主体有目的的对文书进行选择与留存,这种行为使被保存的文书更具有成为档案的可能。

  C.保留民间文书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态度,以及对自我意识行为的追求与把握。

  D.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民间文书档案,是因为在民间文书形成上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6月1日在山东考察时曾指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地摊经济体现着我们党和政府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事关民生。曾经,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摆摊设点是城管执法的重点对象,是文明创建工作的清账对象。一时间,街道清净,城区的面子好看了,但群众的生活便利少了,表情难看了。地摊虽小,但关系着民生,承载着几代人独特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