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阅读(236)

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以下是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约13300字。

  树人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明是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齐名于世的大河文明,其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中独树一帜。而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重视,人们总是给这种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

  这种认识误区,主要源自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基础性论述。

  人类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环境很深的影响,是没有异议的;平原流域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对一种文明历史属性的判断,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实证的历史中。而一旦回到实证的研究领域,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黄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续活跃着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黄河文明的经典之作、出于周初人之手的《周易》的第四十九卦是“革卦”,意为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解释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表达了求变之意,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后世对“革卦”及其传文的阐释,也都强调了变革、革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早期文明道路,就证实了这种历史的变革。就核心观念而言,夏代尊崇君主,殷代尊崇鬼神,周代尊崇礼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国原则,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清晰可见。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同人类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几大文明相比也是较为突出的。譬如作为古埃及文明基本标志之一的象形文字,在长达三四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大的进展。而作为黄河文明主要标志的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经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即从类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发展到接近今天汉字形态的隶书,只有千余年的时间。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即使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等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有一个说法,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停滞不前,这可以看作是黄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事实上,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公平选才的科举制度、取代贵族世袭的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这无疑是对黄河文明求新求变及其创造能力的最高褒扬!

  对于黄河文明中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我们要特别重视。它既是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身处新的大变革时代的当代国人需要从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营养和宝贵品格。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格尔认为黄河文明极具保守性,他的观点对后人如何评价黄河文明影响甚大。

  B.黄河文明尽管存在受地理环境影响深、具有保守性等不足,但创新精神更为显著。

  C.《周易》中的“革卦”肯定了推行变革的重要性,并用汤武革命的史实予以阐释。

  D.《周易》传达的变革思想,是三代历史变迁的观念反映,也影响了先秦的历史巨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为本文立论提供了事实基础。

  B.文章以黑格尔的看法和埃及象形文字为论据,从反面论证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C.文章既纵向展现中国历史发展,又横向将黄河文明与几大文明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从历史事实和权威论断两方面入手,反驳了中国从秦到清停滞不前的传统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一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实证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它所包含的求新求变的思想要素。

  B.从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C.商鞅说“五霸不同法而霸”,他所说的史实,可视为《周易》中变革思想的实践。

  D.如果认为黄河文明意味着保守,就无法解释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的革命斗争史。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全民族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中国革命文化正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厚重积淀中,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 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湖北省黄冈市2021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245)

湖北省黄冈市2021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湖北省黄冈市2021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湖北省黄冈市2021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约20350字。

  湖北省黄冈市2021年春季高二年级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21年7月3日下午14:30~17:00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如何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百废待兴的中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理解的分野,来自英国的社会经济史学家托尼与中国本土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为中国的乡村现代化设计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932年,通过对英国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比较研究,托尼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的起点在农业文明而非工业文明。基于对现代市场的敏感与警惕,费孝通与托尼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托尼相反,他认为中国现代化的重点不在农业,而在乡土工业。早在1936年对江村的调查中,费孝通便关注到乡土工业、农业与市场的关系。在江村,虽然村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皆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是最为重要的产业,但若单纯依靠农业产出,“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以缫丝为主的家庭副业不仅成为弥补家庭收支缺口的重要手段,还使得农民有余钱可以开展各种日常文娱与礼节性活动。但受国际市场生丝价格下跌的影响,上述活动在当时已经停止十年有余”。费孝通认为只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制度对乡村工业进行改革,才能重新使得中国在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乡土工业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降,当费孝通晚年重新回归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时,其部分思想在具体的实践策略上虽仍与托尼相反,但在总体上已经开始重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倡农副、牧业混营与园艺改革两条路径的并举。此外,费孝通重回乡村振兴以及园艺改革,还与当时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着莫大关系。伴随着中国向集体化时代的告别,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乡村经济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振兴在现实上的可能性。

  随着费孝通对中国各地区系列考察的逐步推进,其关于园艺改革的构想也渐次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市场与园艺改革的关系。1986年,费孝通对湖南洞庭湖区的园艺改革状况进行了考察,鉴于洞庭湖区因地制宜发展园艺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思考了园艺改革的可能性。这一构想在其对河南民权园艺改革事业的考察中最终发展成熟。民权人民通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园艺改革,成功适应了现代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成为新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民权模式”的成功使得费孝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彻底发生了转变,走出了原来基于苏南模式“无工不富”的单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路径,认识到园艺改革对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费孝通晚年进行的数次农村考察中,他都格外关注当地的园艺改革事业,希望从“民权模式”出发,通过园艺改革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增添新的活力,走出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

  (摘编自张亚辉 庄柳《从乡土工业到园艺改革:论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

  材料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千百年来,乡村生活、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蕴含着最深沉的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风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绿水青山,都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美图景。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离不开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也要看到,一些乡村在追求美、营造美、建设美的过程中,曾走了些弯路、遇到了些问题。比如,农民整体搬迁、连片建设新居,往往因为规划不到位,“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随意拼凑建筑符号,导致“千村一面”、文化品位不高;村民盖房缺规划设计、缺专业指点,瓷砖墙、琉璃瓦、塔尖顶等元素和风格杂糅。这些都提示我们,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活环境、文化品位、乡风民俗等各方面的美育建设。

  (摘编自吴春生《乡村振兴路,美育不缺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于对中、英两国社会经济史和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不同,费孝通与托尼对中国的乡村现代化所设计的发展路径也不相同。

  B. 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的观点的变化,既与中国社会情境的转变有莫大关系,也得益于他亲自对中国各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察。

  C. 浙江省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育措施,有助于高标准、高品位地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D. 只有做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才能让乡村那些被边缘化、被无视的人群享有发展和繁荣的权利。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纵向展开议论的方式,阐述了费孝通“发展乡土工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一观点的演变过程。

  B. 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时一些乡村所走 弯路,以引出“乡村要美,需要专业化指导和帮扶”的观点。

  C.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诗句,在描绘乡村风貌的同时,也蕴含着深沉的乡愁。

  D. 综合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外不少有识之士为乡村现状而担忧,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重视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园艺改革”观点的一项是(   )

  A. 民权县发展草根资源的加工工业。

  B. 洞庭湖区大规模种植芦苇、柑橘。

  C. 大别山区大力发展茯苓、天麻产业。

  D. 内蒙古赤峰地区开展“退农还牧”。

  4. 费孝通振兴乡村经济的观念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5. 建设美丽乡村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学回忆录》后记[注]

  陈丹青

  1989年元月,木心先生在纽约为我们开讲世界文学史。初起设想一年讲完,结果整整讲了五年。木心笑说: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听课五年,我所累积的笔记共有五本。

  木心开讲后,则每次摊一册大号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字,是他备课的讲义。但我不记得他低头频频看讲义,只目灼灼看着众人,徐缓地讲,忽而笑了,说出滑稽的话来。当初宣布开课,

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263)

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以下是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约9590字。

  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与水相关的卫生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水卫生的发展,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受到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水卫生在全球史、文明史、技术史、环境史等范式或范畴下的研究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而在中文学术语境中,水卫生是一个尚未被系统提及的概念,与国际学术界差距较大。

  水卫生涵盖的领域很宽泛,综合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可将其内涵概括为三个核心层面。

  供水和清洁水是第一个核心层面。人类生存首要解决的是水源问题,一旦定居下来,人类和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获得清洁饮用水。为此,一方面要修筑供水设施,另一方面要对不能达到饮用要求的水进行净化。水井是人类最早的水净化设施,可说是水卫生的起始。在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等地的古老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水井。水井的使用,使人类饮用水的来源更稳定、更清洁。罗马帝国时期修建了基于引水渠的城市供水系统,改变了城市居民传统的用水方式,也由此带动社会的变革,促进了城市水卫生事业的发展。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集中供水原理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污水处理是第二个核心层面。污水不仅会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而且会导致疾病流行。考古发现,很多古文明遗址中都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在中国,河南平粮台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质排水管道,说明中国也有较早的排水历史。这些排水系统排泄雨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排泄生活污水。到罗马帝国时期,污水排放从技术到制度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城镇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沐浴和水冲厕所是第三个核心层面。考古学证实了人类室内沐浴和水冲厕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甚至更早。考古学家们在包括科罗索斯皇宫在内的克里特岛遗址中发现有一千多个房间配备了单独的沐浴室和水冲厕所,还包括用于宗教目的的公共浴室。可见沐浴已成为希腊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尤其是富人家庭。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则是一种公共服务,由市政部门提供。在罗马帝国时期,公共浴室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罗马文明的重要标志。罗马帝国的军队都把沐浴设施作为军队的必要配置,军人甚至在沐浴以后才上战场,罗马军人相信清洁的身体是战斗力的体现。

  水冲厕所的普及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浴室的发展基本同步。在古罗马城市遗址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水冲厕所。水冲厕所的普及在厕所史上也是革命性的,没有什么方法比用水冲洗厕所更清洁、卫生、便捷,减少了疾病传播。水冲厕所又一次革命性变革是16世纪末期发明的抽水马桶及相关的厕所设施。这项革命性水卫生设施的普及对人类健康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一项发明,人类居住区域的水环境将受到严重污染,尤其是大城市中疾病的流行仍然难以控制。

  从一定意义来讲,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基于水的卫生发展史,其意义之重要并不亚于某些生产力环节上的革命。水卫生的发展,保障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截至目前,全球仍然有18亿人口使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饮用水,对与水相关的疾病没有任何防范。全球所产生的污水有80%尚未进行任何处理或者再利用,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加强水卫生体系建设,提高水卫生发展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郑晓云《水卫生: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基石》,《光明日报》2021.4.19)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卫生概念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B.水卫生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既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也受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C.古罗马帝国修建的城市供水系统,带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水卫生事业的发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D.目前全球经过处理并被利用的污水仅占污水的20%,其他的则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述了水卫生发展对于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历史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B.文章立足于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针对目前污水排放威胁人类安全的大问题,提出要加强水卫生体系建设,提高水卫生发展水平。

  C.为证明很多古文明遗址中都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作者举了我国平粮台遗址中发现的陶质排水管道以及罗马帝国的排水设施。

  D.文章重点论述了水卫生发展内涵的三个核心层面,指出水卫生发展意义重大,其重要性堪比某些生产力环节上的革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水卫生并非只是单纯的饮用水卫生概念,而是与水相关的所有用水的系统概念,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思想观念、文化制度等息息相关。

  B.目前仍有18亿人口使用未经任何处理的饮用水,这里有经济技术的原因,有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有远离大河流域文明的原因。

  C.抽水马桶及相关的厕所设施是人类水卫生发展史上一次重大革命,它保护了人类居住区域的水环境资源,大大降低了人类疾病的流行。

  D.文章在论述中多次引用罗马帝国的事例来作论据,这就充分说明了古罗马帝国在水卫生发展上已经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富强农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292)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以下是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约11620字。

  弥勒一中2023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始终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曹魏时期,曹丕即将生命之“气”引入文论之中,《典论??论文》就强调“文以气为主”。所谓“气”,源于主体的情性、气质、稟赋,形诸文章则是文气之中所蕴含的生命张力。与意境说侧重于文本的艺术技巧不同,王国维的意境说还具有饱满的生命张力。他所说的“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狷”,正是文气之中所透出的生命精神。

  这种境界的生命张力,内来源于作家主体的情性,外表现为一往必达的文气。《人间词话》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所谓“隔”,就是抒情写景,文气不畅,甚至滞涩断绝。所谓“不隔”,就是写景自然显豁,如在目前;抒情直写胸臆,真切深挚;且“意”与“境”融彻贯通,浑然一体。

  《人间词话》先举诗人论之:“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从诗境上说,陶诗自然平淡,谢诗出水芙蓉,情余言外,所以“不隔”;颜延年诗雕绘满眼,情隐辞中,所以“隔”。苏东坡诗“随意吐属,自然高妙”,所以“不隔”;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所以“隔”。从写景上说,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状物写景如在眼前。为了进一步说明,王国维又举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凤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写景“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如此,则“不隔”矣。

  在王国维看来,造成“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端:第一,使用代指,造成物境描摹的朦胧。周邦彦《解语花》“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写月光如水,流动于屋瓦之上;纤云飘散,仿佛嫦娥飘然而下,本是写境不隔,境界美妙,然而作者却用“桂花”代指月光,不仅造成阅读的思维停顿,而且桂花意象的本身也缺少月光如水的鲜明质感,所以如雾中看花,朦胧模糊,则文气“隔”矣。第二,过度修饰,造成情感表达的晦涩。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王国维批评姜夔“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写二十四桥下的水波,用一动态的“荡”字,破坏了“冷月无声”的萧条冷落,淡化了作品.的“黍离”之悲。第三,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生成过程。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性制约,也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苏轼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既有杨花飘零的物态神理的描摹,又融入词人深挚的叹息和身世飘零的感伤。无论从物态描摹或从情感抒写上,都是不隔的典范之作。补充说明的是,《人间词话》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并非对立。

  文气,是文学的生命。所以,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就强调文学创作需要“管管流泽”“清绝滔滔”,也就是文气流畅,一往必达。一旦文气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要做到“不隔”,“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凤月。又必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章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摘编自刘运好等《经典重读:论“境界”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间词话》的所谓“隔”与“不隔”,只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以抒情写景不畅为“隔”;以写录自然,如在眼前为“不隔”。

  B.在作者看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对立。

  C.诗人创作时的取景取境,虽受主体才性制约,却不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

  D.作者强调古典诗歌创作: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论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强调“文以气为主”,最早由曹丕引人文论,并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

  B.文章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阻隔的原因。

  C.王国维的意境说不仅侧重文本的艺术技巧,还强调饱满的生命张力。“苏辛词中之狂”正透出了这种生命精神。

  D.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流畅,一往必达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他在语言上的过度修饰阻断了文气,所以“隔”。

  B.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强调景情统一,以情为主。

  C.创作时,若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进而阻隔了文气,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

  D.写景佳作,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这是文气不“隔”的表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对其研究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

甘肃省民乐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创新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282)

甘肃省民乐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创新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甘肃省民乐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创新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甘肃省民乐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创新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约7390字。

  民乐一中2021级创新实验班招生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运用(32分)

  1. (3分)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通常所说的“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左传》《三国志》。

  B.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 “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以及元代的赵孟頫。

  D. “书法四体”指的是正、草、隶、篆。

  2.(3分)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貌;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

  B.保尔告诉冬妮亚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牛虻》,因为书中的传奇领袖加里波第的故事让他着迷。

  C.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了《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对甘愿牺牲个人幸福为人类创建精神家园的三位巨人表达了崇高的敬仰。

  D.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3.(3分)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图中古诗相同的一项是(   )

  4.(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解说: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叹词、形容词)

  B.《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5.(3分)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6.(3分)李明在征文中引用了以下诗句,请写出“桑梓”“烽火”“瀚海”所指代的事物:

  ①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桑梓”指_________________

  ②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            “烽火”指_________________

  ③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                    “瀚海”指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6分)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3分)在活动中,小明对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不太理解,请你用通俗的语言把你的理解告诉他。

  (2)(3分)下面是小明本次活动演讲稿提纲,请你帮他把后面的三则材料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字母)

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阅读(264)

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约27570字。

  江西省抚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题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3)所有考试结束3天后,考生可凭准考证号登录智学网(www。 zhixue。 com)查询考试成绩,密码与准考证号相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一些古籍资料显示,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在古代,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用,而且是包括衣、冠、发式、鞋等的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所谓“交领”,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右衽”, 就是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的是中国古人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从某种程度看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这一称呼也与《诗经》相关。《诗经˙秦风˙无衣》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所说的“袍”透露了当时汉服的材质,也就是麻絮。麻布衣是当时汉服的主流。

  据记载,在先秦时期,葛、毛皮、蚕丝等都是主要的服装材料。葛多为平民百姓制衣所用,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而毛皮、蚕丝等多为王公贵族所用。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诗经˙秦风˙终南》就有记载:“君子至止, 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的记载。

  春秋时期,古代服饰就已有“绿衣黄裳”,服装有了色彩,也表示染色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谈及交领和青色上衣;“缟衣綦巾”“缟衣茹藘”等诗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缟”是白色的绢,“綦巾”是指暗绿色的头巾。“茹藘”是茜草,通过染色可以变成红色。在当时,服饰已出现红、黄、蓝、绿、白等多种颜色,贵族尤其崇尚朱红色。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早在周代,衣服就不仅被用来防寒保暖,还被赋予特殊的政治、礼仪等功能,从中可以看到先人“思想的形象”。

  古人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比如,正式场合中,贵族身穿与其地位相符的服装来彰显身份,同时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在《诗经??小雅??采菽》中描写了天子常赐诸侯的场景——“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指的是绣有龙纹的黑色礼服,“黼”指黑白相间的花纹。在当时,“皮弁服”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这种朝服一般用兽皮制成,多用兽骨和玉石来装饰。“缁衣”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一种朝服。

  秦代之前,服饰就形成了“深衣”汉服体系。之后,各个朝代根据时代和社会的特点,形成了有各自风格的服饰。

  (摘编自彭薇《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B.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从某种程度看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C. 根据《诗经》的记载,服装有了色彩,表示染色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

  D. 古代贵族在特殊场合的服饰既有彰显身份的需要,也有尊重彼此的考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指出汉服别称和历史渊源,突出了汉服历史悠久。

  B. 文章基于民族性格、人生境界的角度分析了汉服的总体风格。

  C. 文章引用《诗经》的相关诗句,是为了说明古代服饰的相关知识。

  D. 文章指出古人衣着风格、服饰特点与礼仪功能等,体现了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服饰的范畴广泛,衣、冠、发式、鞋等形成了一套礼仪体系。

  B. 皮毛、蚕丝等多为王公贵族所用是因为它们制作工序复杂。

  C. 春秋时期,红、黄、蓝等多色系的服饰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染色工艺水平。

  D. 古代服饰的政治与礼仪功能反映了古代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明程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加强农村现代化这个薄弱环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此,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先导。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构成乡村治理的完整体系,是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