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阅读(290)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查看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的完整的各科试卷及其答案解析,关注微信号:趣找答案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材料二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 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 .“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 题目和参考答案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阅读语段,并回答问题(1)-(4)。

 大  仙

白小易

 班老板打算宣传自己的企业,制止销售的滑坡。广告做了许多,收效不大。他托我请了一个“大记者”。我知道那些老记者第一句便会问我有什么业绩。所以我干脆给他拉来了一位作家。

 可能是在家呆得太久了,作家显得傻呵呵的。老班向他介绍产品和生产工艺,他摇头说不懂,还不断地打瞌睡。气得老班撇下秘书陪他,把我拽到休息室冲我问罪:“你可真能糊弄——在哪儿请来这么一位大仙?白费我一上午,还得搭顿酒。” 我只好陪不是,说好歹打发了吧。 这时秘书来电话,说作家不听他的汇报,自己去厂区溜达了。 “那你就领他去各车间看看吧。”老班似乎觉得有点门儿,“这作家说不定是务实派。”

 过一会儿秘书跑来了,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我请他去车间,可这老先生理都不理我,趴在养鳖池看王八呢。”

 “什么?不看车间看王八?”老班气得脸都绿了,“着什么急呀!告诉食堂把那道鳖汤撤了——这回我偏不给他吃!我让你惦记我的王八……” 我也觉得脸上不太好看。

 大约个把月之后,老班满脸喜气地来找我。 原来那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说老班的企业环保意识好,净化工业废水竟能养鱼养鳖。正赶上世界环境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稿子,全国各地的报纸又纷纷摘发。结果客商蜂拥而至,省市领导倍加垂爱……

 “一定请作家去我那儿好好吃顿王八。”
 (选自《钦州湾报》1997.7.15)
 (1)下面是对首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段叙述了与主要内容相联系的相关事件。
 B.本段共5句话,表达出5点信息来,而这5点信息又是追叙事件的起因的。
 C.首段的叙述语言既十分准确,又高度凝练,可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D.首段的叙述是非有不可的,它是为了引出正文,所以叙述不能太长,这正体现言简义赅的叙事写法。
(2)下面是对正文(第2段至末段)的评析,不贴切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叙事者“我”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我”没有直接说过一句话,只转叙事件,这样更显示出微型小说语言的高度简洁。
 B.班老板在文中直接说有4句话,刻画出一个官僚主义者形象,表现出他是个势利之徒。
 C.文中的作家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作者特意处理为幕后人物,这大大浓缩了小说语言的篇幅,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D.文中的“秘书”和“我”一样属于过场人物,他的语言不多,但为了组成情节的连贯性完整性,又非叙述他不可。
(3)文中班老板的话,如“告诉食堂把那道鳖汤撤了——这回我偏不给他吃”,“一定请作家去我那儿好好吃顿王八”,这前后不一的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上的作用是(      )
 A.刻画人物前倨后恭的小人情态,使人物形象更突出。
 B.表现人物势利待人的市侩心态,使人物心理活动展示更充分。
 C.刻画人物先怒后喜的直率性格,使人物情感更丰富。
 D.表现人物由恨到爱的感情变化,使情节更带喜剧色彩。
 (4)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的主旨是:治理环境污染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环保意识好才是增加效益的前提。
 B.本文人物语言极有个性,连未说话的作家也展示出他的个性来。
 C.本文标题简洁含蓄,表现出“作家”具有“大仙”般的慧眼,观察出该厂环境治理这一根本问题,对表现主题起了提纲挚领的作用。
 D.除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外,本文还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

 

试题答案

 (1)-(4)C B C D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语文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文理科数学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英语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物理化学生物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历史政治地理

2022山东日语听力答案

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2023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217)

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2023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以下是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2023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2023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2100字。

  乐山市高中2023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中的“水”大半含有一种共通的意义:“水”是“礼”的象征。周代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礼乐教化就是周代人教育思想的主题,当时产生的《诗经》,在艺术形式方面的表现是“乐”,在艺术内涵方面的表现是“礼”。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一面从其音乐性去批评,一面也从其内涵性去批评,以“礼”与“乐”两方面为鉴别的标准,和孔子后来以“美”“善”两端来评论“韶武雅颂之音”是一致的。季札鉴赏批评“诗”时,孔子才八岁,可见从“礼”“乐”两端去看诗篇,此种“诗教”并非起于孔子,乃是周代人共通的文学观念。
  吾人欣赏周代的诗歌,当然应该体察周代的文化背景,这文化背景就是从周公以来的对礼乐的重视。吾人今日从纸上来欣赏《诗经》,已经失去了周代的“乐”,若再失去周代的“礼”,对《诗经》的看法将一无是处。因此,《诗经》中的“水”是“礼”的象征这一点,应该最合乎周代当时的看法,而不该讥其为道学面具下的产物。
  例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假托一位美人,象征理想的境界,这境界不是逃避现实的虚无世界,而是替现实政治画下了光明的指标。简单来说,这境界乃是“得礼则近,不得礼则远”。《毛诗序•小序》说本诗是指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诗人写美人就在水的一方,而水的顺流与逆流,代表顺着“礼”走或逆着“礼”走,水就是“礼”。这一点,《毛诗话训传》说得很明白:“逆流而上曰溯洄,逆礼则莫能以至也。顺流而涉曰溯游,顺礼求济,道来迎之。”逆礼则愈走愈远,永不能达,顺礼则就在眼前,事半功倍。孔颖达也说:“大水喻礼乐,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
  当然,《诗经》中也有些“水”是直赋景观的,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直赋齐国山川的壮丽;《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形容宋国的地域与卫国相去不远。至于《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虽以柏舟的漂泊不定比拟妇人无所适从的苦况,但诗中的“河”字仍是实指黄河说的。
  至于《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及《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都以水势的缓急浅深比况家计生活的难易,是将水看作险难的象征,这种联想起于实际的经验,《易经》“坎为水为险”,就是先民很自然地联想的结果。凡此,自然不必附会地将“水”一律解释为“礼”的象征。
  (摘编自黄永武《<诗经>中的“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代人以礼乐教化作为教育思想的主题,当时产生的《诗经》以“乐”的形式承担着“礼”的责任。
  B.当代对于《诗经》的欣赏,应当体察周代的文化背景,并将当时的“礼”“乐”作为基本准则。
  C.《蒹葭》中“溯洄”代表逆着“礼”求取,只要“溯游从之”,就能顺利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
  D.《硕人》中的“水”和《易经》中的“水”的象征意义都来自生活经验,是通过联想进行的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的立场来分析《诗经》中“水”的内涵,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科学态度。
  B.作者以孔子和季札为例,意在证明周人会不约而同地从“礼”“乐”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学批评。
  C.对于道学家面具下的“礼”,文章具体阐明了其脱离现实的虚伪性,驳斥了其教化立场。
  D.文章以《蒹葭》为例,并引用《毛诗序》和孔颖达注,证明了“‘水’象征‘礼’”这一看法最适合周代当时的时代背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周代人教育思想的主题,孔子以“美”“善”两端来评论“韶武雅颂之音”就是对这个主题的继承。
  B.对《诗经》的批评要站在历史的立场,表明站在今人立场对文艺作品内涵的阐发是不尊重历史背景的表现。
  C.《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毛氏认为《关雎》是在规范夫妇伦理,符合本文所说从“礼”出发去理解诗。
  D.作者认为《诗经》中“水”这一意象并无固定的象征意义,对《诗经》中“水”的解释受社会现实和个体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经济圈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粵港澳大湾区之后,中国的“第四极”,成都继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再次被赋予国家战略使命。2021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粵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极”,将加快建设主骨架,同时以这4个“极”来建设面向世界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这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246)

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以下是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共23题,约14550字。

  抚顺市重点高中协作校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叶怡萱《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类》)
  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東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肖峰《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B.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D.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
  B.“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智能的凝聚和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形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威胁人类。”
  C.“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复归。”
  D.“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
  4.材料二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4分)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
  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
  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 月 1 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 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 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

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273)

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23题,约9550字。

  山东省莱州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化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的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和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趣味不能划一,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有现代美,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情性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贏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瑉《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 日)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的5月18日,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城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这19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个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即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你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喚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
  B. 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D. 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 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 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 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 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 “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 1995年冬,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海淀剧院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碑无声
  安谅
  井冈山云遮雾绕,细雨绵绵。我们从茨坪镇红军南路出发,沿山路逶迤而下,车行约4公里,就到了半山区地势较低,海拔400多米的一个平坦洼地,这就是五井中“小井”了。
  云雾缭绕之中,群山环抱之间,满目峰峦叠嶂。有溪水淙淙流过,令这一片天地更显秀美。蓦地,就见到前方一栋古色古香的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阅读(250)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约22410字。

  安徽省芜湖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说明:①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②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基础知识(15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肄(yì)业    弭谤    纨绔(kù)子弟      揭竿而起

  B. 拓(tuò)片   俨然    敛声屏(bǐnɡ)气    弩马十驾

  C. 韶(sháo)光  崔嵬    沸(fú)反盈天      雕粱画栋

  D. 逡(jùn)巡   暇想    踌躇(chú)不决     惴惴不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具有深厚、广博、诙谐的品质,有发达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人们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        。

  他保持天真纯朴,终生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        的;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        ,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 ,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雪泥鸿爪  格格不入  信笔涂鸦  光风霁月

  B. 雪泥鸿爪  自相矛盾  即兴之作  风清月皎

  C. 凤毛麟角  格格不入  即兴之作  光风霁月

  D. 凤毛麟角  自相矛盾  信笔涂鸦  风清月皎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他诗人在这些方面,苏东坡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B. 在其他诗人这些方面,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C. 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 。

  D. 苏东坡在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4.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 一句是(   )

  A.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十年前我们萍水相逢,未及倾诉衷肠就各奔东西,如今再会,真是久仰了。

  C.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D. 我斗胆向您提出心中的一些疑惑,其中不乏陋见,实属冒昧,让您见笑了。

  5.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正确 一项是(   )

  A. 巴金先生的小说《家》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觉新是家族中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的哥哥觉慧懦弱顺从,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却不敢反抗。

  B.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和卡西莫多的丑陋、弗罗洛的狠毒,形成鲜明的对比,集中体现了雨果“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

  C.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典型的贵族大家庭,包括荣国府、宁国府两支。小说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绘,也展现了这个诗礼之家没落的过程。

  D. 《高老头》是英国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高老头为子女耗尽钱财,却只能在孤独遗憾中死去,作品无情地鞭挞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

  二、诗歌鉴赏与名句默写(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语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琴师怀抱绿绮名琴,来自四川名山峨眉山,凸显了琴师气派十足,来历不凡。

  B. 颔联中“为我”二字体现了琴师与听琴之人的友情,“挥手”是描摹琴师弹琴的动作。

  C. 尾联乐终声歇,诗人举目四望,不觉青山已暮,秋云重重,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D. 本诗语言华丽典雅,“霜钟”“碧山”等意象色彩丰富,“洗”“入”等动词凝练准确。

  7. 诗人是如何描写蜀僧弹琴的?请结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阅读(264)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以下是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约13830字。

  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取代“落叶”。“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词》)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

  材料二: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兩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昼阴静。(韦应物《夏景园庐》)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选自陈友琴《温故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落叶”,者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一般委顿于地;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这一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D.材料二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中也能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认为,林庚先生认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而“木”给人黄色的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

  B.材料一认为,因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所以落叶才有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等暗示性。

  C.材料二认为,一些含“木”的词语,如“乔木”“山木”等词儿,已约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说的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D.材料一认为,“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3分)

  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B.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6分)

  5.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结构上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宝玉挨打

  曹雪芹

  忽有回事人来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老爷。”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一面想,一面命快请。急走出来看时,却是忠顺府长史官,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皆因奉王命而来,有一件事相求。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