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以下是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约11620字。

  弥勒一中2023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始终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曹魏时期,曹丕即将生命之“气”引入文论之中,《典论??论文》就强调“文以气为主”。所谓“气”,源于主体的情性、气质、稟赋,形诸文章则是文气之中所蕴含的生命张力。与意境说侧重于文本的艺术技巧不同,王国维的意境说还具有饱满的生命张力。他所说的“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狷”,正是文气之中所透出的生命精神。

  这种境界的生命张力,内来源于作家主体的情性,外表现为一往必达的文气。《人间词话》所谓的“隔”与“不隔”,本质上也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所谓“隔”,就是抒情写景,文气不畅,甚至滞涩断绝。所谓“不隔”,就是写景自然显豁,如在目前;抒情直写胸臆,真切深挚;且“意”与“境”融彻贯通,浑然一体。

  《人间词话》先举诗人论之:“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从诗境上说,陶诗自然平淡,谢诗出水芙蓉,情余言外,所以“不隔”;颜延年诗雕绘满眼,情隐辞中,所以“隔”。苏东坡诗“随意吐属,自然高妙”,所以“不隔”;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所以“隔”。从写景上说,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状物写景如在眼前。为了进一步说明,王国维又举例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凤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写景“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如此,则“不隔”矣。

  在王国维看来,造成“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端:第一,使用代指,造成物境描摹的朦胧。周邦彦《解语花》“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写月光如水,流动于屋瓦之上;纤云飘散,仿佛嫦娥飘然而下,本是写境不隔,境界美妙,然而作者却用“桂花”代指月光,不仅造成阅读的思维停顿,而且桂花意象的本身也缺少月光如水的鲜明质感,所以如雾中看花,朦胧模糊,则文气“隔”矣。第二,过度修饰,造成情感表达的晦涩。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王国维批评姜夔“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写二十四桥下的水波,用一动态的“荡”字,破坏了“冷月无声”的萧条冷落,淡化了作品.的“黍离”之悲。第三,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审美生成过程。作者的取景取境,不惟受主体才性制约,也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苏轼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既有杨花飘零的物态神理的描摹,又融入词人深挚的叹息和身世飘零的感伤。无论从物态描摹或从情感抒写上,都是不隔的典范之作。补充说明的是,《人间词话》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并非对立。

  文气,是文学的生命。所以,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就强调文学创作需要“管管流泽”“清绝滔滔”,也就是文气流畅,一往必达。一旦文气阻隔,就破坏了诗词境界的生命力。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要做到“不隔”,“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凤月。又必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忧乐”(《人间词话》)。也就是说,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章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摘编自刘运好等《经典重读:论“境界”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间词话》的所谓“隔”与“不隔”,只是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维度,以抒情写景不畅为“隔”;以写录自然,如在眼前为“不隔”。

  B.在作者看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反对胶着物态,又强调描摹物态,二者对立。

  C.诗人创作时的取景取境,虽受主体才性制约,却不受刹那之间审美视角的影响。

  D.作者强调古典诗歌创作:必须景情统一,以情为主,切莫在雕论琢句上迷失了文学的生命精神。

  2.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文气”说,强调“文以气为主”,最早由曹丕引人文论,并将文学作为主体生命的精神性呈现。

  B.文章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论证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阻隔的原因。

  C.王国维的意境说不仅侧重文本的艺术技巧,还强调饱满的生命张力。“苏辛词中之狂”正透出了这种生命精神。

  D.文章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古典诗歌创作中“文气”流畅,一往必达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庭坚诗刻意雕琢,强调“化腐朽为神奇”,他在语言上的过度修饰阻断了文气,所以“隔”。

  B.王国维“隔”与“不隔”论,就是从诗词内在生命力,论述了境界问题,强调景情统一,以情为主。

  C.创作时,若胶着物态,造成抒情主体的缺失,进而阻隔了文气,破坏了诗词境界的外在生命力。

  D.写景佳作,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书胸中之情,如秀才夜话。这是文气不“隔”的表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对其研究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信息技术与其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