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

阅读(247)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以下是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卷

共22题,约13280字。

  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卷

  时间:150分  分数:150分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

  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

  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扶“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

  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往不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一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说过,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些情因远近不同而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

  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从佛家来说,比如唯识宗,它的种子叫作染识,其变化就是从无染到有染,这么美好的净土还会变成无常的人生。从道家来说,原始为太和,打破太和才产生出人生的发展和困境,而人只有净化欲念,才能恢复平衡。因此,《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神墙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

  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

  (摘自《光明日报》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的生活世界是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的变化无常的世界。

  B.贾家鼎盛之时,贾府的上层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可最终走向衰败与崩溃。

  C.《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D.《红楼梦》的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比金钱更重要,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事实基础,论证了《红楼梦》中变化无常的世界。

  B.文章用宝玉对花、鸟,对美人图,对姑娘们有情,到最后钟情于林黛玉,论证了宝玉的“情不情”。

  C.文章在谈到《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时,以佛家和道家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D.文章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情支撑着这个世界,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

  B.从道家来说,《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其实就是有情世界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

  C.有情世界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而《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超越了有情世界。

  D.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传统的媒体媒介方式大多为报纸、电视、书刊等。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通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适用能力。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媒介自身的发展边缘已经相继模糊,这也足以证明当前媒介的融合发展巧妙地提升了整体运营合作的水平,其“整体划一”的合作理

四川省广安市2021年春季高2020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282)

四川省广安市2021年春季高2020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四川省广安市2021年春季高2020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四川省广安市2021年春季高2020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约17940字。

  四川省广安市2021年春季高2020级期末试题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以建筑设计为例,这些年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但也常常发现,有些设计方案虽然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多种多样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是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上,只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还有的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

  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还有待理论与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在认清方向以后,路需要坚定地走下去。

  实践创新、理论思考与价值体系建构相辅相成。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无论是海南的椰树,还是西北的胡杨,它们都是从自己的土地上独立生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不能作他者嫁接的枝条。一些研究者总是自动地将中国建筑理论看作是对当前已有建筑学的“补充”。所以很多理论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不求体系。这样的观念大大局限中国建筑理论发展。

  建构以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建筑的蓬勃涌现。

  中国气派文艺创作需立足中国文化土壤转化创新。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唯有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对今天文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因此,传承中华文化,重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是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在有一种倾向,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如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全世界。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

  在跨文化对话中坚持自身文化精神建议。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是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

  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验中国文化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我们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件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做出中国建造师应有贡献。

  (摘编自《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以建筑设计为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何在建筑中彰显中国气派,我们不仅缺乏理论与创作实践,也缺少清晰的方向。

  B. 中国建筑还存在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

  C. 这些年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在追求在当代创作中彰显中国气派,但只有建筑领域进步明显。

  D. 要试用符号拼贴的方式继承传统文化也可算作一种创新,但对文化转化创新的理解过于简单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为总分总结构,中间论述部分采用并列格式,每层内部均有正反对照。

  B. 文章开篇提及中国建筑设计的真实现状,并以此作为立论前提引出观点,具有现实性。

  C. 文章以建筑设计为例,论证了如何让当代创作更具有中国气派,以小见大,构思新颖。

  D.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的关系,顺势引出错误做法,先立后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并重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指引与支撑今天的文艺创作。

  B. 对于传统,作者赞成“抽象继承”,将物质与非物质遗存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

  C. 中国建筑理论不是已有建筑学的“补充”,它是世界建筑理论的一部分,也有其独立性,探索不应该浅尝辄止不求体系。

  D. “食古不化”“食洋不化”,均表明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没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缺少清晰的方向”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还有待理论与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在认清方向以后,路需要坚定地走下去”可知,文中并无“缺少清晰的方向”的表述。

  B.“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还有的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可知,“根本原因”错误。

  C.“但只有建筑领域进步明显”错误。从第一段“以建筑设计为例,这

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238)

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约16340字。

  南平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课内基础知识(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怵然(chù)    迂呐(nè)    忖度(duó)      按剑而跽(jì)

  B. 涔涔(cén)    迤逦(yí)    狡狯(kuài)     少不更事(ɡēnɡ)

  C. 炮烙(páo)    畏葸(xǐ)    觇视(chān)     长弘化碧(chánɡ)

  D. 新正(zhēnɡ)  嫁奁(lián)  便嬖(bì)       人为刀俎(z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迂呐”应写作“迂讷”;

  B.“迤逦”的“迤”应读yǐ;

  C.“长弘化碧”应写作“苌弘化碧”。

  故选D。

  2. 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道芷阳间行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成以其小,劣之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⑦意洞手书                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⑨而刀刃者无厚

  A. ①⑦/②⑥/③⑧⑨/④/⑤ B. ①⑤/②⑥/③⑧/④/⑦/⑨

  C. ①⑦/②⑧/③⑥/④⑤/⑨ D. ①⑤/②⑧⑨/③⑥/④/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⑤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出现龙;句意:取道芷阳从小路走;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

  ②⑥使动用法,使……减少,使……安;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③⑧意动用法,以……为劣,以……为鉴;句意:成名因它个儿小,认为它不好;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

  ④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珍宝;句意: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

  ⑦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意洞亲笔写信。

  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厚度;句意: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B.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杳不知其所之也               牛何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爱”,动词,吝惜;动词,喜欢。

  B.“顾”,副词,但;动词,看。

  C.“所以”,“所”和“以”连用,用来……的;……的原因。

  D.“之”,都是动词,到、往。

  故选D。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为之踌躇满志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⑤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⑧行李之往来   ⑨黎民不饥不寒

  A. ①②④⑤⑧ B. ③④⑤⑦⑧ C. ②④⑤⑥⑧ D. ①③④⑥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异乎寻常。

  ②“踌躇满志”古今同义,形容非常得意,心满意足。

  ③“气候”古义:文中指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⑥“苟且”古今同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⑦“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男女结为夫妻。

  ⑧“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⑨“黎民”古今同义,百姓,民众。

  故选B。

  5. 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吾知也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为击破沛公军

  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    ⑨异乎三子者之撰

  A. ①⑧/②⑤/③⑨/④/⑥⑦ B.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⑨

  C. ①/②⑤/③⑨/④/⑥/⑦⑧ D. 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浙江省台州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阅读(210)

浙江省台州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以下是浙江省台州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浙江省台州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共24题,约13330字。

  台州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语文  2021.07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史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中国第一本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戏曲史著作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其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论将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并称。若在这一系列中再加上明清小说,就完整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用这样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王国维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经典作家作品,这种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虽说从20世纪30年代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到50年代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可以看出,确实有学者在努力拓展戏曲史的研究领域、对戏曲的舞台结构、演出排场、服装道具等有所涉猎,但仍然是以经典戏曲研究为主体,没有能够通过戏曲史的研究里现出具体的生活体验和广泛的社会现实。

  公平地讲,《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把几百年来在文人士大夫眼中不入流的元曲,纳入了中国正统古典文学的进化系列。在当时,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自不待言,而研究内容局限于文学也有其不得已之缘由。在其后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长期受到局限,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对王国维的路径依赖,还要归因于学界自身生存状态的局限。可以说直到20世纪末,国内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各项文化产业均市场化之后,国人才开始对市民社会、娱乐产业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才能够有基础去观察相应的历史现象。这其实是个有趣的历史悖论:学习历史是为了解现在,但是如果没有现实经验的对照,我们往往也认不出历史曾经的面貌。

  直到世纪之交,随着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理论和经验的不断累积,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和充实,戏曲史的研究才终于不再仅仅是戏曲作品的文学史、音乐史,或者戏曲名伶的个人艺术成就史,而更成为一部广阔的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的研究,从这时才刚刚开了个头。

  (摘编自王艺《当我们在谈论戏曲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王国维看来,中国古代文学的进化史应该包含元代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

  B.戏曲是娱乐市场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的艺术形式,戏曲的本质特征是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

  C.王国维将戏曲史纳入中国传统史学,并侧重于文学曲词,这种观念一直都是中国戏曲史的研究思路。

  D.在王国维以后的近百年间,戏曲史的研究思路和领域都因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不足而长期受到局限。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列举周贻白与徐慕云的著作,论证了学界在研究中国戏曲史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B.文章在辩证分析《宋元戏曲史》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悖论,并强调历史与现实是互为参照的。

  C.文章先指出《宋元戏曲史》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然后重点论述其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

  D.文章最后指出新世纪背景下中国戏曲史全新的研究方向,使论证全面完整,观点得以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戏曲作品是通俗文化,经典文学是精英文化,作者认为不可用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戏曲作品与经典文学相提并论。

  B.一直以来,《宋元戏曲史》就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震撼性的时代意义,但它的研究内容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C.对中国古代戏曲史的研究应该突破文学曲词研究的狭窄视野,拓宽研究领域,多考虑戏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现实生活。

  D.学术研究有时也会为时代的物质条件所限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市场化,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某些研究课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日本《东京新闻》4月14日刊登题为《不能让民众的不安付水东流》的社论称,日本政府不应不顾民意固执将核废水排放入海。

  所谓“废核水”是指熔毁堆芯的冷却用水与流入核反应堆地下水的混合物,通过特殊装置大量去除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得到“处理水”,但是依靠现有技术无法去除其中的氚元素。日政府认为将核废水稀释后缓慢排入海洋可能不会危害健康。目前最大的课题是如何避免日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236)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4890字。

  秘密★启用前

  高一年级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孔子是哲人也是诗人和歌者。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怀。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侖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因为“正乐”即“正礼”,所以孔子在谈及自己的为邦理想时,多次强调要“放郑声”。孔子说“郑声淫”“乱雅乐”,是因为郑、卫地区的音乐十分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世俗的娱乐之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不符合周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艺术精神。孔子对郑声的放逐并不意味着对音乐美学功能的忽视。事实上,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孔子曰:“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孔子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认识深刻,在他看来唯有礼乐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B.“乐坏”主要表现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和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

  C.孔子对《诗》的乐章、音律的整理和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D.“礼乐”的精神实质在于践习礼乐过程中的自我人格提升和个体审美愉悦的获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孔子对音乐的偏爱写起,逐渐引出春秋时期音乐与周礼的关联。

  B.文章将孔子对周礼的重视与“礼崩乐坏”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出“乐”的重要性。

  C.文章分别从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文化精神,论述了孔子“正乐”的具体内容。

  D.第五段作者引用孔子的“不能乐,于礼素”,表明他认可“乐”可以丰富“礼”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将对周代雅乐修复、改造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扭转了“雅乐”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

  B.孔子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为他纠正礼乐秩序倾颓的“正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孔子认为“复礼”必重“正乐”,“礼”重在内在愉悦,“乐”重在个人践履,两者不可或缺。

  D.孔子主张“放郑声”,是因为郑声不符合周礼的艺术精神,不具备音乐的美学功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弹幕功能发展初期,青少年是其发展与应用的主力军,他们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创新能力,能带动新的功能与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弹幕在这类群体的推动下能快速郁勃于网络也不足为奇。弹幕作为视频观看中的一种评论功能,它的出现不仅能使用户在视频观看中实时浏览评论和发送评论,根本性的变革在于它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对话工具。参与对话的主体不再是以往的一对一的模式,而是以所看的视频为原始材料,弹幕为技术工具,形成了以观看视频并打开弹幕的人群为潜

浙江省丽水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题卷

阅读(227)

浙江省丽水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题卷,以下是浙江省丽水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题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浙江省丽水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题卷

共25题,约12040字。

  丽水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题卷(2021.7)

  本试题卷共8页,四部分,25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流水号、考生号填写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他的知己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作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

  我们读《红楼梦》,常常感到有几个不同的开头:从第一回一僧一道开始,交代那块石头的背景,展开它的传奇经历;从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开始,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等一一登场,以丰满生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网状结构的贾府衰亡史似乎才从一个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开始编织。而前五回都是在交代小说旨意、创作缘起和人物关系及他们的结局等,似乎只是小说的纲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当然和《红楼梦》的独特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和本文提出的作者观照人生的三个视点紧密相连。正因为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分别代表了作者审视人生的三个观照点,因此和他们有关的最先描写,便成为从不同层面观照人生的小说的开始。这里不妨借用《红楼梦》第一回提及的概念,来对这三种不同的视点作一简单的概括。佛教有所谓“色空”观,但小说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而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这样在《红楼梦》里,实际就存在着色、情、空三个概念。而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这三个视点正和小说中的这三个观念相对应: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而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这三种视点并没有为其中的“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这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异常丰富复杂以致相互矛盾的情形,也是《红楼梦》之所以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

  ……

  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如果对于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而贾宝玉是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对贾宝玉这“情”的观念,红学界曾有许多论者加以阐述。这里,我们想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空空道人“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这一角度,来对贾宝玉的“情”的观念作出分析。所谓“因色生情”,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而“传情入色”则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之分享主体的情感体验。概而言之,“因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借助于情,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色”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一种共情体验。虽然,这里的人,我们是举贾宝玉为代表,但在很多时候,贾宝玉的情的观念是涵盖、包含着林黛玉的思想意识,有时,则是与她的思想意识互为补充的。在脂批透露给我们的“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他俩相合,正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当然,从一方面看,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

  (选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有删改)

  材料二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①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选自《红楼梦》第39回)

  注释:①打抽丰——也叫“打秋风”,旧时利用各种关系取得有钱人的赠与。

  1.小说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观点,以下最不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  林黛玉                          B.《三国演义》  曹操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D.《城南旧事》  英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直接或间接地代表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B.一僧一道与刘姥姥,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审视着“红楼”世界,这些构成了矛盾思想体。

  C.共情体验是指借助于情,客体的“色”对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的情感体验。

  D.空空道人在佛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

  3.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一作者对“色、空、情”的阐述的一项是(3分)

  A.(宝钗介绍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第7回)

  B.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第40回)

  C.(宝玉)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第58回)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77回)

  4.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宝玉从“人化的自然”眼光出发,给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对待自然万物一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B.焦大醉骂以及贾琏小厮兴儿评王熙凤,这些人物的议论并不贯穿全书,并没有构成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

  C.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和深邃,将黛玉的“情情”囊括无遗,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人类情感的广度。

  D.小说表现的三种视点没有被“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因此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5.概括材料二中刘姥姥着眼于“色”的表现。(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6-9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240)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卷,以下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中学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共24题,约8440字。

  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8分)

  1. 按要求填空(6分)

  (1)《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3)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

  (4)六朝旧事随流水,                     。(王安石《             •金陵怀古》)

  1.(6分)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吴楚东南坼

  (3)表里俱澄澈

  (4)但寒烟衰草凝翠  桂枝香

  2.按要求选择(2分)

  (1)赞颂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抗击疫情的精神,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1分)

  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洁)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傲霜)

  D.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悲壮)

  (2)请依据 《红楼梦》判词及曲词,下面对应人物正确的一项:(     )(1分)

  1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2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3一簇鲜花,一床破席。4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A.林黛玉 探春 香菱 晴雯 B.薛宝钗 迎春 晴雯 香菱

  C.贾宝玉 袭人 惜春 妙玉 D. 薛宝钗 晴雯 袭人 香菱

  二 、阅读(5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6各题(11分)

  文 学 的 自 尊

  陈占敏

  ①21世纪的小说,招数迭出,花样翻新,小说家们施出了浑身解数,要夺回日益失去的小说读者,中外小说家莫不如此。可是招数变来变去,花样翻来翻去,细看来不过还是那么几招,要么以新奇取胜,要么以刺激夺人,或者在情节内容上,或者在技术手法上。像石黑一雄那样,从容平静地写来,不玩招数,不弄玄虚,只是笔笔落实,平实展开,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啊!这考验的不仅仅是作家的才华和功力,还有作家的自信和自尊。

  ②是的,很少有作家像石黑一雄那样,着力于表现人的自尊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又译《残日》),写一个管家的自尊。从人物设置上,石黑一雄就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巨大的困难需要去克服。管家的身份,决定了要写出那份自尊是多么困难。父亲——管家,在司机刚好休假的时候,被招来开车,陪两位绅士外出。闲极无聊,两位绅士对车外出现的风景感到了腻烦,开始对父亲的“错误”肆无忌惮地嘲弄,以此来取乐。父亲恰如其分地既维护着个人尊严,又准备听任调遣地驾着车。两位绅士在对父亲口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阅读(259)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约12930字。

  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2021.6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六单元,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论证今义,此观点依然为今天的学者所认可和接受。

  B.深入理解典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当下的意义。

  C.学习、使用典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接受,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D.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B.文章用《平“语”近人》运用典故的范例,论证了典故的理解和阐释是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

  C.全文从典故的形成、分类、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D.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典故的生成凝练过程中,故事类典故相比语言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B.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充分践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的思想。

  C.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

  D.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会在反复陈述中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30%左右。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客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288)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以下是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共22题,约15040字。

  2021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

  2021.6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大多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韵律感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如“全聚德”“隆庆祥”“瑞蚨祥”“盛锡福”等,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如“同仁堂”中,“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丰泽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味道润泽的情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

  作为美式快餐代表的“麦当劳”(McDonald’s),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麦当劳”代表的意义已突破了作为一种食品的基本词汇内涵,而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蔓延,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但由于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这种音译词曾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其各地分公司也将陆续更名。据介绍,此次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地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如全球著名的民宿网站Airbnb将自己的中文名定为“爱彼迎”,此名可使中国人明显感受到该品牌内涵中浓烈的“彼此相迎之意”;瑞典享誉全球的家居品牌IKEA译名为“宜家”,这一译名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使熟悉中国文化的消费者非常容易与舒服适宜的家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旅游点评网站TripAdvisor将其译名定为“猫途鹰”,通过汉语中同一语音的汉字变体而创造出的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不仅让该网站猫头鹰的标识深入人心,还能自动激发中国人头脑中与旅途和行程相关的合理联想。

  (节选自翟甜《品牌命名的语言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能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在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

  B.中国很多传统品牌的命名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积极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音韵效果,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

  C.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代表的是霸权文化的强势蔓延,体现了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是不利于两类相异文化的对接的。

  D.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更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会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来为自己的品牌命中文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说明了无论是中国传统品牌还是洋品牌,在命名时都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B.第一段具体分析了传统品牌名称的音节和声调,说明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韵律得到表达。

  C.第二段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来证明两类相异文化的无缝对接。

  D.第三段以“爱彼迎”“宜家”“猫途鹰”为例,来论证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对中国消费者的迎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品牌的命名可以利用美妙的意象激活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具体的情景,并且易于使用者记忆。

  B.只有通过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方法来为品牌命名,才能让品牌脱颖而出,深受消费者喜欢。

  C.遍布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的酒店预订网站Booking的中文译名为“缤客”,就是用直接音译的汉语名字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

  D.“老干妈”“刘老四”等品牌的命名由于缺乏美妙的意象和善意美好的内涵,传播效果不如“全聚德”等老字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