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共23题,约13360字。

  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2021年2月22日上 午07:45-10:15  试卷满分: 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诗歌创作中的浅平直露、一览无余、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故意说得隐约含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等;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意无穷。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以及追求的具体内涵,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最早提到“含蓄”一词的似在唐代,“含蓄” 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思,气多含蓄曰思。”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视刀环歌》)对如何克服“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现象,他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诗者, 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董氏武陵集纪》)。 也就是说意境不在象内,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语言让人体会到了“言外之意”,也就不会再浮浅。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去。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梅尧臣的一段重要论述。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然后至也……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也……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

  诗歌含蓄风格形成的原因与儒家“委婉蕴藉”的人文观有关,人们在日常交往和朝会、宴饮等场合中,常常以象征性的动作、隐喻性的语言和戏剧性的场面来传情达意,久而久之,形成了蕴藉的性格和对含蓄美的崇尚。其典型就是“春秋笔法”,它要求史笔遵循“微”“晦”“婉”的表现原则,追求人物褒貶的隐晦性,亦所谓“一字寓褒貶,微言含大义”。含蓄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即含而不露的事物总比浅露、单一的事物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启人深思,因为它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和丰富的审美联想。“接天莲叶无穷碧”因然有气势,但“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有情思;“风吹草低见牛羊”給人苍茫之感,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有审美趣味。

  一首诗是否达到了 “含蓄”的美学境界,关键要看其意象的营构能否离形得神。“言微旨远,以小写大”是诗歌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清刘熙载在《艺概》中云“以鸟鸣春,以虫写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中之小中见大似之”。寓大于小,于细微处蕴含宏旨精义,以使读者“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晚唐诗人杜牧的《乌衣巷》,全诗仅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斜”“堂前燕”等细景小物上,反映的却是一个深刻而宏大的主旨:王朝的更替、权贵的兴衰,这是历史的趋势。烘云托月、以此写彼是营造含蓄境界的另一手法,韵味的浓郁,创作时往往力避正面突破、明言直抒,而是侧面迁回、出奇制胜,使之言见于“此”而意显于“彼”,收言短而情长之效。金圣叹说:“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不在云者,意固在于月也。此即‘烘云托月’之谓也。”(《增订金批西厢》)

  (摘编自《中 国古典诗歌的显隐》)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子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成图画,哪一个较“自然逼真”,不消说得,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又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同样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摘編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皎然的专著《诗式》。

  B.作者引用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C.遵循“微”“晦”“婉”的表现原则,追求人物褒贬隐晦性的“春秋笔法”与儒家“委婉蕴藉”的人文观有关。

  D.创造含蓄境界的“烘云托月”手法,可以收到“言短情长”之效,它往往极力避免正面突破而行侧面迂回、寓大于小,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原本是关乎教育的话题的,但以此引入显得自然贴切。

  B.因为美术家把自己的人格加进去了,即使所画内容与实物不一致,不能“自然逼真”,但从艺术角度看,图画要比相片美得多.

  C.材料二列举《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为了言明言不尽意的思想观点,在众多的艺术作品里,无言的含蓄往往比长篇大论更有文学趣味。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艺术的美要给欣赏者更多的想象发挥空间,这样有助于美感的真切,更有助于艺术事业的推进。

  3.以下诗词,不能反映材料一主旨的是(3分)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

  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 灵鼓瑟》〉

  C.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史迹》 )

  D.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的《近试 上张水部》)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 分)

  5.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言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 (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软萩粑

  李骏

  ①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②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人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既不奢望外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1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收心考试高一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