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以下是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1580字。

  2020-2021学年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查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第5课——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编自《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材料三

  中华诗词千百年来一直家弦户诵,广为流传。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大家无不耳熟能详,烂熟于胸,这些经典诗词早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历程的最好见证。时至今日,中华诗词已经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传统诗词的复兴和繁荣也到了最紧要的节点上,诗词的大众化显得至关重要。

  诗词如何走向大众化,我以为首在作品自身。作品之语言、内容、风格、意境、韵味等均须符合当下百姓之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而其中诗词语言应被视为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凡在坊间里巷口耳相传之不朽佳作,其语言必清新晓畅,浅显易懂,言浅意深,雅俗共赏。一如清人刘熙载所云:“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艺概•诗概》)。如放翁《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提倡的通俗是典雅之通俗,我们提倡的明白是精美之明白。

  其次,传统诗词曾历经百年之冷落,如何改变诗词环境,重建诗词生态,社会引导责无旁贷。当务之急是有关方面应把传统诗词创作纳入主流文学范畴,让新诗与传统诗词双峰并举。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届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传统诗词再次映入人们眼帘,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普及作用,但不能让观众深层次触及诗词的内心,领略诗词的精华。为此,建议开设诗词专栏,主办各种专题,把诗词作为央视的常设栏目来办。天长日久,传统诗词就能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阅读习惯。

  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诗词创作会进入国家教学大纲,进入大中小学的语文校本教材,使万千学子接受诗词业态的熏染。诗词创作也只有成为国家语文教育的一部分,才会迎来诗词真正的繁荣和诗词的大众化。故诗词要走向大众,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为之付出更多努力和奉献。

  (摘编自《诗词复兴与诗词大众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读落日就是落日,闻一知一,而不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便是“一对一的感动”。

  B.叶嘉莹认为,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可以包括见物象而起兴,又涵盖了因种种事象而引起的感动。

  C.如果诗词创作能进入国家教学大纲,万千学子就可以接受诗词浸润,传统诗词真正的繁荣和诗词的大众化便会到来。

  D.当前我们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值得反思,基于实用、应试的古诗词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浸润他们的心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中“兴”的感发,在王国维“为学”第一境界中体现得很充分,比如他对写相思爱情的《蝶恋花》的解读。

  B.当诗词作品自身符合当下百姓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够做到明白如话,诗词也就走向大众化了。

  C.传统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历程的最好见证,在实际教学中,地位理应在新诗词之上。

  D.后两则材料虽出处不同,但都对央视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了评论,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诗词困境的原因的是(3分)

  A.社会风气比较浮躁,许多人缺乏耐心与沉静,以至于诗歌生存环境恶劣。

  B.当今时代节奏明快,人心过于追求物欲、速成,诗词已不符合时代潮流。

  C.诗词教授方式不当,忽略品读优美语言及意境,专注于诗词思想和试题。

  D.家长教育认知错误,过于关注培养孩子的特长,冷落能浸润心灵的诗词等。

  4.材料三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好处。(4分)

  5.以上三则材料介绍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中学2020-2021学年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