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贵州省贵阳市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以下是贵州省贵阳市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贵州省贵阳市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3780字。

  贵州省贵阳市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

  2021年2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远古文明,经过了早期“满天星斗”式的多元发展后,至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向中原聚集,龙山文化时期进一步向城市汇聚,再到夏商周时代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在对国家自然地理缺乏科学认知的远古时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的形成,既是政治和文化问题,也是美学问题。

  早期人类对地理空间的认知是客观性与诗性的合一。经验的现实性与想象的浪漫性,依据从身边到远方的顺序不断递减或递增。同时,中国人这种纯由感知和想象所构建的审美世界,比西方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历史延续性。比如,早期华夏民族不仅根据自己的空间经验设定了东、南、西、北、中五方,而且将五色、五音、五味、四季等共同纳入到了这个稳定的地理系统中,从而使包括四方在内的诸种审美要素都形成对天下“中央”的环绕。超越这一经验范围之外的区域,在文化优劣论的主使下被认为荒蛮,但在美学层面,则往往被想象为仙人的居地。从美学角度理解中国人这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天下观,可以看到的就是这种从经验到想象、从现实到浪漫逐步过渡的审美系统。

  远古时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不仅规定着空间地理观念,而且也规划着时间。就农耕民族来讲,如果说时间意识的诞生主要源于对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感知,那么,这种物候变化的规律性就成为中国早期历法产生的依据,像黄帝历、颛顼历、夏历等中国上古时期的历法,都是根据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变易规律制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起于中原、疆域不断向外拓展的国家,它由历法规定的时间秩序并不具有普适性。像政治层面的中原中心论一样,中国古代的历法,也是以黄河中游的暖温带气候为标准,这种农业性的历法对游牧、渔猎民族的生活缺乏针对性,对非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也同样缺乏指导意义,但是,自远古以降,中国的农历却从来没有因为地域差异而变得多元,它恒久不变的标准就是“中原时间”这种历法借助政治权力得强制性统一,使时间具有了意识形态性,也为理解中国美学中的时间感知增加了制度主义的内容。

  除了审美化的时空经验外,农耕文明对中国美学最根本的影响还在于对民性的塑造。中国社会自文明早期就奠定的重农传统,不仅涉及个人财富积累和国家富强的问题,而且涉及对人民心性的正面养成。农耕生产能使人心性素朴尚质,远离商业的好智多诈,因此,中国美学由质而文或先质后文的传统、对人性素朴之美的肯定以及在哲学上的实用理性,均无法忽视农耕生产方式的塑造,后世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思乡主题、家国之恋,则同样源于这种生产方式培育出的人对故土的天然情感。

  总之,农耕文明对中国美学的孕育是全方位的,其直观的形式就是由空间、时间和人共同组成的天下观念。关于这种由人、时、空复合共铸的农事生活的美,宗白华曾讲:“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就是他的世界,他们从屋宇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宇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空间、时间合成他的宇宙而安顿着他的生活……对于他来说,空间与时间是不能分割的,东南西北配合着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音乐化了!”据此可见,发端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农耕文明,不但建构了中国人的时空经验,而且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为人的生存注入了本质性的审美内容。

  (摘编自《中国美学史•天下观的审美生成》,高等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天下观经历了从多元发展到向中原汇聚的演化过程,它的形成不但是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同时也是美学问题。

  B.正是对国家自然地理缺乏科学认知,远古的先民们在空间审美上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天下观。

  C.先民们基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变易规律而制定的历法,只对农业人口有作用对游牧、渔猎民族则缺乏针对性。

  D.农耕文明除了建构中国人的时空经验外,还对民性的塑造以及后世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乡愁等美学主题产生过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入手,谈天下观的形成与美学的关系,从而引出论题。

  B.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举例、假设、因果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空间审美经验。

  C.文章认为,天下观的审美生成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政治、文化、人的经验与想象。

  D.文章主体部分呈并列式结构,从审美空间、时间和主体的角度论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早期的空间审美经验中,人们把自己毫无所知的地方想象为仙境,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就体现了这种审美想象。

  B.理解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观对中国美学时间感知的影响,既要考虑中国早期农耕民族对物候变化规律的认知,也要考虑政治权力的作用。

  C.农耕生产能使人心性素朴尚质,远离商业的好智多诈,而现代社会人心浮躁、耽于名利、尔虞我诈,这与不重视农耕生产有极大的关系。

  D.在中国天下观中,时空不可分割,比如春天、秋天、冬天分别与东风、西风,北风关联,使得空间感觉随时间感觉而节奏化、音乐化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民法典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哪些条例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20年5月28日,中国网《中国访谈》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王轶。

  中国网:王院长,您好!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王轶:各位网友大家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贵州省贵阳市2021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