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约8480字。

  2020级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科试题

  命题人:史冬霓  蔡秀华   韩铖  黄瑜欢   审题人:梁凌

  本试卷共六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共4小题,13分)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豐从示。豐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无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礼治蕴含礼制、礼仪、礼义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和具体举措,在涵养人方面功不可没,构成一种层层递进的“立人”的实践过程。安土重迁的乡民,由于见识和受教育机会有限,开启教化的过程基本通过礼制进行。以礼制俗,倚重礼制来约束和规范,免得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如此讲,并非意味着农家人粗鄙。在生活境况比较差特别是缺乏仓廩实知礼节的那种从容时,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保障人的道德伦理不至于虚空。其所蕴含的逻辑,与传统王朝治理从“重德化”到“明礼制”的治乱史观的转变相契合。

  与强制性的礼制、律令相比,礼仪在人生的修养方式上相对柔和。通过锲而不舍地学礼习礼,借仪式与节度融入人的感情,从而亲亲尊尊,内化人格而复性于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在严谨的仪式操练中习得,举止合体,熏陶气质。此时的礼,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也是变化气质、端正人心的修身养性之功。如蔡元培所言:“礼仪能造就习惯,而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就礼义而言,其为制礼的意旨,礼之所以为礼的精义,也可作上述“化”的理解。换句话讲,创设礼制与礼仪最终是“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即“明事理”。有了明事理的境界,乡民们哪怕物质条件再艰苦,处事也会将心比心、有怜悯心,呈现出人的精神气度。明事理不只关联着零零杂杂的村民日常,同时还有着“人生的意义”的关照。如农民谈论的“抱着金元宝,若没命一切皆空”的理儿,何尝不是一种哲学性命题。在广袤的乡间,这种深明礼义,恰恰说明了千百年来的乡村缘何能够低成本自治。

  (摘编自张海荣、张建梅《向里用力: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根本途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是二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靠国家权力,礼靠传统。

  B.乡土社会注重传统,是因为乡土社会流动性小,而且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更实用。

  C.“克己复礼”说明人主动服从礼,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外力约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D.创设礼制与礼仪是为了“化人”,使人能深明礼义,所以礼义比礼制和礼仪更重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既证明古代礼有残忍的一面,也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

  B.在安土重迁的乡村,遵礼守制能够抑制人性中负面气质的释放,从而避免人的行为举止失范与失序。

  C.礼治能在乡土社会长期存在,是因为乡土社会没有变化,而在变迁很快的社会中,法治会应运而生。

  D.从小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和严谨的仪式操练,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孟母为儿三迁                   B.古代贵族用陶俑殉葬

  C.曾子临终易席                   D.当代长辈过年发红包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析“礼治”的基本内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共3小题,13分)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