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7份)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7份),以下是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7份)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7份)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7份)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写作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名篇名句默写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Word版含答案.doc

  古诗词鉴赏专题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入学摸底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徙倚①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①徙倚: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诗句“月正树无影”说的是月光皎洁,所以“昏暗的夜色”不对。“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应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

  (2)尾联“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写的是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陷,内心惆怅,唯恐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而默默无闻。“坐念”一词表现了诗人的无能为力,但又“念”,想着

  ……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入学摸底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

  ……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入学摸底考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们的眼前了。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   )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次日早晨,我迫不及待地去海边散步。空气异常潮湿,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一出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了,简直分辨不出路径来。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海上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一行行房舍,红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   ) 到高坡上。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里面,景象极其迷蒙。对面是一片镶嵌着绿林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近影清晰。海水的呼啸,像深山里万道瀑布的声音。海面有(   )的波澜在摇动。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巨浪,变化迅速,不可(   )。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抨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轻轻哼起了《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B.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你一定是认错了。”

  C.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一下、两下……夜已深了,丈夫依旧没有回来。

  D.听了老师的解答,他陷入了深思:“原来如此……”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

  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平时要注重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2)本题考查掌握分析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喻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湖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