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以下是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共22题,约20140字。

  g梅州市2019-2020 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2020.1)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①民歌

  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造成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向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繁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荼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遏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

  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①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作者李雄飞,选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歌伎的俗曲本非民歌,经过一系列变化被当成了民歌。

  B. 流寓民歌风格多样,其创作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然而流寓者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的寄托这一特点始终不变。

  C. 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 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 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 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做“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 本文借助于俗曲到民歌的转变,论证了古代文人在某些方面并不严谨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并非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 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 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 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歌伎的俗曲本非民歌,经过一系列变化被当成了民歌”错误。由原文“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可知,歌伎的俗曲本身可能是民歌,也可能不是。

  C项,“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错误。根据文中第四段“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知,是“起初”也许不理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1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为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