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四川省广元市高2021届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广元市高2021届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语文试题,以下是四川省广元市高2021届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四川省广元市高2021届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2760字。

  广元市高2021届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历史层面的积累,需要总结以往的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还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关注儒学自身的多样特点。儒学的特点之一是“派中有派”,先秦时期有荀孟的区分,后来分别形成了注重外王、事功的路向与注重内圣、心性的进路。就今天的发展而言,需要关注儒学不同流派及其思想成果对现代的意义。二是注意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互动和论辩。就社会秩序的建构而言,儒家注重礼的规范系统和法家注重法的约束体制以及治理程序,都构成了社会有序运行的条件。从价值体系方面看,道家注重自然原则儒家更注重仁道原则;从确立合理的价值体系来说,两者都值得关注。墨家讲“兼爱”,相对于儒家以亲亲为出发点而言,墨家赋予人道以普遍的意义,也体现了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三是处理好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防止单向迎合西方思想的趋向,如西方有正义论,便以所谓“中国的正义论”去对应;另一方面,应警惕另一极端,即简单地回归传统,注重儒学向经学还原,便属这一趋向。

  以中西之学作为背景,对待儒学比较合理的方式包括两方面。其一,以西学作为理解儒学的理论参照系统。在原有形态下,传统儒学中不少观念的含义往往未能充分彰显,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西学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揭示其深层的意蕴。其二,中西之学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具有互动的一面,参照西学固然有助于理解中学(包括儒学),儒家等中国思想也可以回应西方思想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儒学?这里涉及情感认同和理性分析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儒学,一方面应该有必要的情感认同,对儒学要有充分的敬意和尊重;另一方面需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对儒学可能具有的理论限度,予以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如果仅仅强调理性的分析,缺乏情感认同,则儒学容易被视为认知的对象,其价值内涵难以得到充分肯定;相反,如果单纯注重情感认同而忽视理性分析,则可能走向传统的卫道的立场,对儒学的限度曲意回护。

  今天发展儒学,同时需要立足现实,注重时代的变迁。从时代的历史变迁看,人类社会已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文明之间的冲突、国际关系的争端所给出的中国回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儒学可以提供多重思想资源。如从儒家“仁者以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出发,便应当尊重自然,由此走向人与物的统一;应当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仁民”就是以仁道的原则对待他人,“爱物”则要求将这一原则引入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领域。这种观念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更形而上的层面看,儒家所具有的对天下的情怀,蕴含着意义的关切。心学提出“意之所在便是物”:对人来说,世界所具有的意义,离不开人自身对世界的观照和作用,其中内含意义的关切。这种关切对于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能够提供具体而深厚的资源。

  ——(摘编自杨国荣《推动儒学创新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家主张“兼爱”,赋予人道以普遍的意义,相对儒家的人道原则和法家的自然原则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

  B.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寻类似的概念以对应西方的理论或一味强调儒学向经学还原的做法,均不利于儒学的发展。

  C.由于缺少以西学作为理解儒学的理论参照系统,传统儒学中不少观念的价值含义往往未能充分地彰显出来。

  D.儒家“万物一体”的观念阐明了人和物、人与人的关系,“意之所在便是物”表明世界内含意义的关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循着“承先”而“启后”的思路阐述了对儒学及其现代发展的思考,脉络清晰。

  B.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分寸感。

  C.文章提出为了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需要以比较合理的方式对待儒学,富有启发意义。

  D.文章引用传统儒学观点,论证了儒学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多重思想资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趋向,推动儒学创新发展不能仅仅偏于一端,需要关注儒学本身的多重路向。

  B.发展儒学不能仅仅执着于儒家立场之上,应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儒家与不同流派之间的关联以及各自的理论意义。

  C.借助西学有助于深刻把握儒家一些观念的含义,而儒学对回应和解决西学中的相关问题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D.对儒学缺乏情感认同而走向简单否定的趋向比起单一的卫道意识,更加不利于儒家文化生命在今天的延续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指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四川省广元市高2021届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