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陕西省咸阳市2021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2021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以下是陕西省咸阳市2021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陕西省咸阳市2021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1770字。

  陕西省咸阳市2021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

  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中国古人出门在外,也愿意用诗记录所见所闻,抒发情感。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写诗、唱歌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志,抒发自己内心所思,使得情感能够充分 展现。直到现代,这一说法仍被朱自清称为诗歌创作“开山的纲领”。

  《论语》中曾经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鯉:“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人生标准。结合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的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不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君子的道德标准,亦是一种审美标准。

  《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志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某地的诗歌了解这里的风俗(《论语》中有“郑声淫,佞人殆”的说法)。人们在一同吟诗的过程中,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待到诗歌广为流传之后,采诗官便可以把这里人们的思想情绪收集起来,报给天子知晓,此为“怨刺上政”。而统治者则通过诗歌来对百姓进行教化,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正是此意。

  可见,当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人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也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方式之一。而“史圣”司马迁则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迷柱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一文中,将诗文作用提升到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诚如曹丕所言,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两晋时期的陆机,在其《文赋》中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是基于人对于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于“天地之心”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诗文,这是“自然之道”。

  至此,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细看不难发现,古人写诗为文,基于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过这种带有音韵、形式美感的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并唤起更多人的共情。

  清代赵翼曾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之句,并非唱衰,实则表明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可见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人的传统,这一点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亦有体现。时至今日,国人亦应发挥这种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优美的文字,应该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但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

  (摘编自袁新雨《中国的写诗传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孔子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在强调诗歌具有各种社会功用。

  B. 司马迁评价屈原创作《离骚》 原因时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正是“诗言志”的生动体现。

  C.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诗文作用提升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旨在扬名立万。

  D. 陆机在《文赋》中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自身 才学修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层次井然,思路绵密,富有逻辑性。

  B. 文章围绕“诗言志”的说法广为举例,阐述了中国的写诗传统,以及咏志、社交、刺世、教化等功用。

  C. 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诗歌功用之后,按时间顺序大致论述了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进程。

  D. 文章末段运用引证法进一步论述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呼吁国人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反映了春秋时期关于诗歌对于人们素养的影响的统一评价标准。

  B. 中唐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与本文“中国的写诗传统”不大一致。

  C. 抗战时期许多文艺青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广大军民团结抗战鼓与呼,恰可印证“国家不幸诗家幸”。

  D.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优美文字不应该书写在援外防疫物资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立足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陕西省咸阳市2021年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