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

约26120字。

  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钩,这样的论断很独到。

  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读音。直到今天,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箸”和单人旁的“住”同音,而单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乡的渔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滞不前,听到“住”字就紧张,连夹菜的“箸”也一并讨厌起来。再说了,“箸”与“蛀虫”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虫蛀,就会漏水,十分危险。为了图个吉利,干脆将“箸”改称“筷子”,“筷”与“快速”的“快”同音,渔民们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

  (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

  材料二:

  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中国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壳,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已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虽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于是在中国产生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

  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

  (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

  材料三:

  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

  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通过自身来亲证自然,这与中国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亲证自然与其饮食方式有关,他们吃饭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

  西方人在16世纪以后吃东西多用刀叉,在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几乎在用刀叉吃饭的同时,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我们通过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过程就与思维方式有关系。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开掘出来,加以发展,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

  (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国汉字从“箸”到“筷”,是依据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提出的猜想,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与实际生活有关。

  B. 材料二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大约也受其影响。

  C. 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的是东亚文化圈内部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不同。

  D. 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很独到,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也是讽刺和嘲笑西方文化的野蛮和不雅。

  B. 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具有迷信色彩,是文化糟粕,必然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消亡。

  C. 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实现死亡的美学价值。

  D. 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沾水擦拭死者的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悼念。

  3. 下列名言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马洛利

  B. 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世俗智慧的艺术》

  C. 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黑塞

  D.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筷子的文化内涵?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半搭车

  吴港

  吴启是名汽车修理工,各种农机也能上手。这天,二叔家的收割机出了毛病,吴启去帮忙修理。修好机器,吴启急着返城,告别二叔便一路小跑,可快要上公路时,还是眼瞅着最后一趟客运班车开走了。

  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吴启尝试着搭一辆顺风车,然而从身边陆续开过去七八辆车,他一辆也没能拦下来。也难怪,地方偏僻,哪个开车的没点儿防范意识?吴启很丧气,看来余下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一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