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约18690字。

  2019-2020学年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宇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 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 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 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 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 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 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 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 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 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表述不完整,作者的文本意图还应包括显现自我生活的经验;B项,“此时读者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错,原文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之后,作者就不再控制和改变文学文本中的意图;C项,“不是对作者的认知”错,从原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可以看出也包含对作者的认知。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

  B.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

  C.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说

  D. 愿陛下矜悯愚诚             诚:诚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C项,“劝”,奋勉、勤勉、勉励。

  故选C。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