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2题,约20640字。

  大荔县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四道大题,共22小题。

  2.木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1879年德国植物学家德巴利提出了广义的不同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共生”的概念。早在德巴利提出广义的共生概念之前,即1877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弗兰克就已使用曾经用于描写共同生活在社区里的民众的词语“symbiosis”(共生) 来描述地衣中真菌与藻类的互惠共生关系。

  ②然而,生物共生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按照常识,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300℃~400℃)和剧毒(富含硫化氢H,S、甲烷CH,和氢气H,等)的海底热液口周围是不会有生命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2011年生物学家皮特森利用深海游航器在大西洋3000~6000米深的海脊热液口拍摄到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如体长约为30~40cm的巨型贝类白瓜蛤和深海偏顶蛤,以及体长可达3m的管栖蠕虫。这些动物体内有数以亿计的共生细菌,其中,这些共生细菌的重量可达到管柄蠕虫体重的60%,通过氧化从海底热液中喷出的H2S获取能量,并从海水中获取氧O2,然后和二氧化碳CO2,进行碳酸固定合成有机物,为蠕虫提供养分。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贝类体内共生细菌也是通过氧化H2S和H2获取能量和养分提供给与之共生的贝类。这正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的地衣共生体就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③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相互识别、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共生体系。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与微生物建立了紧密的互作关系。人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个体,而是由体内的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共同构成的“超级生物体”。

  ④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我们的身体里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古菌、细菌及病,分布在我们的皮肤、口腔、鼻腔、生殖器及肠道等部位,构成了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的人类微生物组。其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约1014个,其敬量是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左右,其编码的基因数量至少是人体自身基因数量的100倍。人体徽生物占到了我们身体重量的1%~3%。如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适宜的温度、丰富的营养物质、优越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后者则能够调控肠道上皮细胞发育、防止细胞损伤、调节宿主脂肪存储、刺激肠道血管生成、构建生物被膜等免疫屏障、阻抑外来致病菌的侵入定殖、帮助人类消化大分子食物成分、合成人类必的维生素与氨基酸等、参与糖和蛋白质代谢、并促进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

  ⑤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这些肠道微生物还与癌症、精神疾病甚至美容等方面不无关系。正是这些微生物深刻影响和调控着人类的健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同样,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显著。与其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不如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体内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共生的这些微生物为我们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节选自2018年08月01日《光明日报》刘润进《共生: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之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生”一词最早适用于共同生活在社区的民众,弗兰克最早将其借用到生物学。

  B. 生物共生是一种最普遍最有效的生物学机制,但是直到德巴利才给了学术关注。

  C. 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蠕虫通过与其共生的细菌获得养分,这一事实颠覆了人的认知。

  D. 借助自身的寄生物获取生存条件,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早期生物的生存途径和法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热液口周围存在生物且共生,这也能够证明生物共生足最基本的生物学机制。

  B. 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地衣共生体,这一事实能够佐证早期生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C. 文章以人类的肠道与细菌建立了互惠共生体系为例,说明人体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D. 木文运用批判性思维,前部分基于事实建构观点,后依据观点分析一些特定现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体实质也是一个生物共生体,微生物细胞和人体细胞寄居人体却能造福于人体。

  B. 在人这一共生体内,微生物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了人体细胞,其编码的基因数量更大。

  C.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健康状况和寿命差异显著,这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D. 与人类共生的那此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发展总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出乎我们的意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这一事实颠覆了人的认知”错,依据文中第二段“按照常识,数千米深的高压、高温(300℃~400℃)和剧毒(富含硫化氢H,S、甲烷CH,和氢气H,等)的海底热液口周围是不会有生命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可知,被颠覆的是“在那样高压高温剧毒的环境中生命难以存在这一观点”,而不是“海底热液口周围的蠕虫通过与其共生的细菌获得养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