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I卷)语文试卷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I卷)语文试卷,以下是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I卷)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I卷)语文试卷

共22题,约13020字。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卷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如果以《人民文学》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非虚构写作”已走过10年的文学历程。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非虚构”在中国作为一个概念或范畴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肌理与复杂的文学内因。一是对“后先锋时代”虚构文学个人化创作现状的反拨;二是对以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日渐偏离“非虛构”轨道而陷入单一化、模式化与体制化窠臼的匡扶;三是对“底层叙事”日渐显露的表象化、类型化与客体化苦难书写弊病的矫正;四是对消费主义和娱乐化书写而引发的仿真化、虚幻化与符号化乌托邦图景的反正。

  “非虚构写作”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文学秩序,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种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间的应然关系。“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仍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文学的真实。而这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后呈现的。即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对立,而是共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层次。因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实际创作中,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

  “非虚构写作”要将人物性格、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可能,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摘编自高春民文章《非虚构写作:以审美创作反映现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虚构写作”通过虚构、想象创造文学世界,超越了现实基础,艺术地表现了真实。

  B.想象是对大脑存储的加工,虚构是对真实的提炼,二者对“非虚构写作”的作用不同。

  C.“非虚构”文本呈现真实,这点与新闻、口述实录等不同,它有艺术意蕴和美学张力。

  D.“非虚构写作”实践中,因作品停留在“反”虚构层次,所以作家只是记录、观察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分析“非虚构”概念在中国的提出时,采用了并列结构阐述其产生的原因。

  B.文章采用对比手法论证“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体现了先破后立的原则。

  C.文章在论证“虚构”与“想象”的关系时,层层深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现实反思。

  D.文章紧扣“非虚构写作”,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总分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非虚构”与“写作”的关系中,“写作”为主,“非虚构”为辅,“非虚构”仅仅是文学书写的手段。

  B.作家只要深入现实,打破传统,在写作时呈现出各种关切和经验,就能实现“非虚构写作”。

  C.在实际创作中,作品反映的“真实”,都带有作者的个体化和主观化倾向,这是艺术的真实。

  D.“非虛构写作”对激活文艺与大众关联,展露时代和个体特质、呈现被遗忘日常等意义重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 6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编纂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I卷)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