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共22题,约24890字。

  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总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分:5分(5分:使用规范字,字体端正,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4—3分:使用规范字,字迹清楚,书写、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2分:字迹较清楚,有多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卷面较整洁;1分:字迹潦草,错别字、标点错误多,卷面脏乱。0分:大多主观题没写或全部没写。)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逗山茅亭记》中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朱光潜先生更明确指出:“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要使自然产生美,人的意识一定要起作用。”就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而他写了《兰亭集序》后,人们纵然不亲到兰亭,也能感受到那里的清雅宜人。

  主体亲近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成为审美主体,这是欣赏自然美的前提。在西文中,“自然”(nature)一词也有“本性”的意思。亲近自然容易使人进入本真的状态,优美幽深的自然山水能够荡涤我们胸中的尘滓。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人可以变得清明平和,悦适宽快。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遭到谪迁的人在春和景明的日子登上岳阳楼,看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会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朱光潜先生把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三是“泛神主义,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对于中国文人来说,多数属于第二种层次。对于人和自然或者自然和人的契合,黑格尔作出过说明:首先,自然本身所显示出来的自由生命,这和同样具有生命的审美主体产生一种契合;其次,自然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以在人心中唤起一种情调,而这种情调和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例如自然的温和爽朗,芬芳的寂静,明媚的春光,冬天的严寒,早晨的苏醒,夜晚的宁静之类,就契合人的某种心境。于是,人在自然里感到很亲切。陶渊明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人,从他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由衷眷恋。陶渊明传诵最广的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采菊见山,景与意会,人与自然相遇相待。与自然“欣然有会意”,然而不“欲辨”,只求与自然默契相安,与自然相亲相依。

  中国文人与自然山水“默契忻合”,他们在自然山水中“托身得所”。自然山水不仅是他们欣赏的对象,而且成为他们的慰藉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世说新语》记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王子猷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他借住空宅,令人种竹,宗白华说这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求极量的丰富和充实,不为着将来或过去而放弃现在的价值的体味和创造”。中国文人亲近自然的传统一脉相承。清代画家郑板桥对自已居室的设计是:“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所取得的效果是:“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郑板桥把竹石当做他的生活伴侣,“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他与竹石物我同一,达到心灵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的愉悦境界。

  (摘編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第二讲《我见青山多妩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的审美价值源自审美主体的发掘,如王羲之在文中赋予兰亭清雅宜人的意境美。

  B.人们只有放下自我,宠辱偕忘,才能进入本真状态,亲近自然欣赏到真正的自然美。

  C.黑格尔认为:自然和审美主体相契合,可唤起人心中与自然情调相对应的某种情调。

  D.自然在审美主体眼中,既是欣赏的对象,也是他们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黑格尔的观点,可以作为论证朱光潜关于自然美欣赏层次的理论依据。

  B.文章引范仲淹、陶渊明等人的诗文,来论证中国文人与自然之间默契忻合的关系。

  C.文章后三段逐层展开论证,亲近自然是前提,默契忻合是表现,精神慰藉是归宿。

  D.末段用王子猷和郑板桥的轶事,论证中国文人亲近自然的传统一脉相承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认为,自然美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后者是美的关键因素。

  B.“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可以视为自然之景因人而彰的典型实例。

  C.“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不能把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不是欣赏美的高境界。

  D.如果自然和审美主体之间没有达到契合,就不会有陶渊明“欣然会意”的精神境界。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渗透效应和规模效应,能有效驱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新机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传统产业赋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路径,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