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1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2021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以下是2021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1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共23题,约11920字。

  2021届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漫长而庞杂的中国文学历史中,对城市的书写虽一直未成主流,却始终有着一条时隐时现的脉络。随着80后以及更年轻作家的成长,城市文学俨然已经开始成为文学叙事的主体,这个过程当然伴随着乡土社会的崩塌和乡土文学逐渐式微。中国文学到了一个“改乡土换城市”的节点,对中国文学中的城市叙事做一整体性研究,既有必要,亦有价值。

  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叙事大体呈现为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两种路向和风格。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谈论中国的城市便只有北京和上海;检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也不难发现,北京和上海在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相互纠葛,已然超出了单纯的城市的意义,而成了两个包含诸多隐喻和内涵的象征物。不管是历史的选择还是人们的阐释,它们并行呈现着两种不同的现代化路径,同时也当然是两种面对现代世界、构筑现代生活的方式。这两座城市,作为两个巨大的复杂文本,为整个中国提供着阅读漫长现代转型的可能,而这可能性中的一个,正存在于文学叙事之中。

  基于以上双城带群城的城市现状,对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叙事的研究,引入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就成为一种必然选项。斯达尔夫人在《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论德国》等文章中,明确提出社会习俗、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形态的影响,并以此区分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文学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丹纳也曾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这些论断都是针对前现代社会的叙事作品而言,在这一时期,文学与地理学之关系,主要建立在文学与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的联系上,而到了现代社会,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文学与城市之关系上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城市不仅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是第二自然,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乡村相比,城市对人具有更为明显和强烈的塑造功能,甚至有学者把城市看作是“锻造人的工厂”。

  如果说,在本雅明的时代,城市的特性还表现为它与乡村的某种对立,并通过这种对立才确立了自己的形象;到了二十世纪的后半期,城市似乎已经完全和乡村世界脱离,自成一体,并成为构成世界的主要物质空间。通过飞机、高速铁路等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各大城市之间的界限被消弭,它们形成了一个统一体。在文化层面,北京与上海的距离比北京与其郊区的距离更近。全球化最明显表征是城市的无缝连接,并由此实现了多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彼此流通互渗。这一点,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已经日益明显,上海和北京作为中国最为国际化的都市,和纽约、巴黎、伦敦等世界大城市一起构成第一城市集群。而在中国内部,更多的城市又围绕着北京和上海连成一片,形成第二层级的城市群落,乡土社会更多地作为城市的对应物而被提及。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现实,而且城市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其自身就是一种特别文本。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展开,也就是中国的城市不断发展漫延、乡土逐渐收缩的一个过程。城市化是中国现代转型的基本路径,与城市化相伴而行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文学是这一转型的双向互动的结果。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城市叙事研究,就是把文学中的城市与现实中的城市做一定的对应,并且相信文学中的城市对于市民生活的重要性,二者形成了一种文学与地理的特殊关系。考察城市文学,在本质上是考察城市的一种特殊途径,它比其他方式更具优势。

  因此,讨论城市文学不能单纯地采用传统的分析方式,而是有必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立足于文本,却能将触角伸向现实的城市,实现文学中的城市与现实的城市的同构。这是一种借鉴文化地理学而来的文学地理学,即城市文学地理学,它是由文学建构而形成的一种地理学,其本质是对文学文本与城市地理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把文学作品仅仅视为一种“调查报告”或者“地理数据”。

  (摘编自刘汀《城市叙事与文学地理学》)

  材料二:

  文学地理学是18世纪中叶康德在他的《自然地理学》中提出的一个地理学概念,由于康德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地理学和地域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和文学批评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渐和强国新民的历史大潮中,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将康德的“文学地理学”和那特径的“政治学”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南北差异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历史。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研究的是作家、作品和文学接受的空间结构分布。作家、作品和文学接受中的地域审美观念是文学地理学所要关注的重点。从中国和西方文学地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文学地理学属于地理学与文学批评、地域美学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区域地理学的“区域一比较方法”是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为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美学和地理学的基础。

  (摘编自钟仕伦《概念、学科与方法:文学地理学略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中,城市文学一直不是生流,直到80后以及更年轻作家用他们的创作才使其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B.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在世纪风云变幻中扮演的角色有差别,各自具有丰富内涵,所体现的现代化途径也各不相同。

  C.关于城市文学,斯达尔夫人认为要注意考查自然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丹纳认为要注重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D.城市化是中国现代转型的基本路径,城市化推动普通人生活的巨变,由此催生了城市文学,促进了城市叙事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要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作为双向互动的结果,就不应忽视城市文学这一重要媒介。

  B.二十世纪后半期,城市通过与乡村的对立确立了自己的形象,各大城市逐渐形成一个统一体,彼此流通互渗。

  C.采取城市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文学文本与城市地理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实现文学与现实的城市同构。

  D.在康德和那特径相关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开创了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历史。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地理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陈梁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B.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

  C.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自然地理环境的书写及“白雪”意象

  D.海明威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的地理叙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学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日暮乡关

  公刘

  日前,忽接老友、诗人刘岚山先生来信,提起了这么一档子事:“……我的故乡(安徽和县)仅存一份的《刘氏宗谱》复印后给了我一份,上载始祖刘福五公,系‘南宋度宗之三年,自江西南昌府梓溪刘’迁来和县三户刘;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即公元一二六七年,迄今已七百二十五年;谱上并标注‘校书堂’,实即以汉代刘向(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1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