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以下是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3020字。

  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第四次联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一百多年来数千上万种文学史著作相继问世,代表了学界对于文学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孜孜追求。而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书写历史的传统,文学史亦在其中,并在先唐时期就确立了足以令当代继承和发扬的书写范式。由汉至晋,文学自觉,史部独立,依托于历史书写者的视野和经验,史家率先对文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文学观念的探讨逐步深入,更多的文体相继成形,文学的繁荣反哺于学术研究,文学史书写主体从史家逐渐扩充到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并成为文学史家群体的主体。其代表人物首推班固,凭借《汉书》和《两都赋序》中有关的文学史书写实践,成功实现了从史家到文学史家、从史书和学术史到文学史书写的顺利转化,引领更多的文人关注于此。于是,广大文学史家充分借鉴史书的体例和经验,将对于文学发展历史的思考付诸文学史的书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勃兴阶段,最终书写实践的不断积累为范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书写范式涉及的多重维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分期作为面向内容的时间层面的选择范式,编撰方式作为内容在空间层面的构建范式,经过大量的文学史书写实践积累了经验。

  文学史书写的分期原则,在遵循客观时间次序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文学的内部因素。大约在西汉时期,刘歆在《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中已然体现出从简单的朝代名称拓展为谥号、庙号和年号等多重节点的综合运用。到西晋挚虞时,开始选择典型的作家或者作品代表某一发展阶段,意味着文学史家们并未局限于朝代文学,当发现正史中的王朝更迭并不能等同于文学发展进程的时候,自觉地选择从文学本体出发,表现了他们对于文学史书写的尊重。总体来讲,先唐时期文学史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以文学自身发展为重,奠定了传统文学史书写关于分期问题的基本范式。

  古代的文学史书写并无“文学史”之名,而是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其编撰方式借鉴史书体例,大体可以分为“以人为纲”和“以文为纲”两种。

  “以人为纲”的编撰方式参鉴纪传体,以人为观照对象,对文学创作主体的文才修养、所参与的文事活动以及文学成就进行回顾并作出评判。史书最初未有为文人列传的传统,司马迁在《史记》中仅提到了屈原、贾谊和司马相如等三位文人的文学成就而已,其重点还是在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事件。班固在《汉书》中关注了更多的文人群体;范晔在《后汉书》中正式设立《文苑传》,自此之后为文人单独述史形成范式。正史为文学家立传,不仅使得前代文学家们的基本情况得以保留,在正史的撰写中成就了文学史的书写,也为总结古代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无以替代的史料和范式。

  “以文为纲”的编撰方式,同史书的纪事本末体异曲同工。其以赋、诗等具体文体为观照对象,从时间轴上对前代的文学史家们在文体的起源、定位、特征、演变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这一范式始于班固的《两都赋》,随后钟嵘、挚虞、萧统等多位文学史家相继运用这一方式,集大成者则为刘勰。《文心雕龙》是“史论评相结合”的著作,而刘勰为三十余种主要文体书写历史所运用的皆为“以文为纲”的编撰模式。

  先唐时期,以分期方式和编撰方式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史书写范式相继确立,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摘编自任慧《古代的文学史书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

  A.文学史书写主体最初都是史家,后因文学自觉、史部独立而逐渐扩充到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

  B.分期作为面向内容的时间层面的选择范式,它遵循客观时间次序,充分尊重文学的内部因素。

  C.编撰方式作为一种构建范式,它按照空间顺序和史书体例书写文学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D.“以人为纲”和“以文为纲”,前者与史书的纪传体相当,而后者与史书的纪事本末体相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开篇从20世纪初文学史成为一门学科说起,意在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史书写范式。

  B.文章在传统文学史书写范式涉及的多重维度中,着重论述了分期和编撰方式两个层面。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通过列举大量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加以佐证,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先提出观点,再按由汉至唐朝代顺序逐层论述,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固凭借自己的文学史书写实践,成功地从史家转化为文学史家、从史书和学术史转化为文学史.书写,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西汉刘歆、西晋挚虞都没有局限于朝代文学,而是自觉地从文学本体出发,从而奠定了传统文学史书写关于分期问题的基本范式。

  C.《史记》中虽提到了三位文人的文学成就,但还不能算是为文人列传;自范晔的《后汉书》始才真正地为文人单独述史,形成范式。

  D.“以文为纲”的编撰方式始于班固《两都赋》;集大成者则为刘勰,其著作《文心雕龙》为三十余种主要文体书写历史均用此种模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量子信息中研究较早的领域。量子通信具有绝对保密、通信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等优点,可以完成经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特殊任务。量子通信可以用来构建无法破译的密钥系统,因此量子通信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科技前沿。量子通信是以量子态作为信息元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传送。它是继电话和光通信之后通信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量子密钥分配不是用于传送保密内容,而是在于建立和传输密码本,即在保密通信双方分配密钥,俗称量子密码通信。通过量子密钥分配可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12月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