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19-2020学年上学期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学期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以下是2019-2020学年上学期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19-2020学年上学期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共23题,约10340字。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两条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第一,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外之境”。诗歌不是叙述事情怎样发生的,而是向人们描述事情怎样更好地发生,优秀的诗人要想出常人想不到的好。简言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而是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展开诗的理想之维,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原稿中说:“自然中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就是一种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界的方法。“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都是言说“创造境界”的材料和原则。

  从境内材料和法则出发,虚构出境外的“理想”,这不仅给出了诗歌的目标,还给出了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和创造,从“境内”走向“境外”,需要突破现实的局限。这一创造过程需要诗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造“境外之境”,才能激发诗人超越有限生命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第二,人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精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诗歌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方式之一,我们不仅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而且,在诗歌的创作、传播、接受实践中,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相互建构,推动历史发展。“境界”以“精神生产”的力量,通过“物质生产”,间接影响“世界”;“世界”又为“境界”提供鲜活的实践沃土。如此前赴后继,推动人们攀登在“世界——境界”的金字塔上。“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诗人在人生实践中,体味酸甜苦辣,体会人间冷暖,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作用,将境界创造进行到底。

  (捕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价值转型期诗歌的诸多价值都在变化,这是诗人需创造高格的内在动因。

  B.诗歌不仅要表现现实,更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

  C.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没有关注千千万万人的事。

  D.人类可以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乃至推动历史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指出了在文化创新的时代诗人创造高格的两条路径。

  B.“境界说”是名家权威学说,因此文中虽只引用该学说来论证观点,却并不显单薄。

  C.文章在论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时,先树靶子,批评了一些错误的创作倾向。

  D.文章末段主要围绕“境界”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遗其关系”,还是“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这些创造境界的法则都是就境内而言的。

  B.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是诗人突破现实的局限,创造“境外之境”的一个典范。

  C.诗人只要站在时代前沿,创作的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就能写岀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D.“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可见诗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15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有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导说:“今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出一份惶恐。

  电厂成立50多年,管理层换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19-2020学年上学期吉林省油田高级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