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模块检测卷(2份)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模块检测卷(2份),以下是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模块检测卷(2份)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模块检测卷(2份)

约14550+12570字。

  模块检测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怀念王富仁

  谢保杰

  我真正见到王富仁老师是在2001年秋冬之际。钱理群老师在鲁迅作品的讨论课上,说他要请五位顶尖的鲁迅研究专家来给大家讲课,其中就有王老师。

  一天晚上,王老师来了,人很精神,笑盈盈的。也许那天话题本身有点沉重,讲课的时候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笑语盈盈。那天的王老

  ……

  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不齐,孰短孰长”,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也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有过多的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请叫我麦子

  田洪波

  麦子回村两天了。麦子很郁闷,他看到一张张笑脸,却唯独听不到有人喊他一声麦子。无论谁,都恭敬地称他麦总,尽管麦子不时提醒,“叫我麦子就行了”。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麦子感觉到乡邻的一丝陌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模块检测卷(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