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高二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高二语文试题卷(解析版),以下是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高二语文试题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高二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共22题,约24670字。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碳素笔书写.

  3.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以微软机器人“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 “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是否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些问题,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 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几乎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无论是今天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无论是今天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摘编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是理性的,但它在文艺创作中的情感激发和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是相同的。

  B.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能力排斥甚至否定,原因之一是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

  C. 人工智能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

  D. 人工智能作品过于抽象,不够完整,即便是颇具“艺术色彩”的绘画作品也只不过是元素的堆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既有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分析评价,也有对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价值意义的思考,立论深广。

  B. 文章采用典型例证,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艺术创作的水平进行评价,事例翔实,分析深入透彻。

  C. 文章在论证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时,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论证周密严谨。

  D. 文章在引证时,选用了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对立双方的观点,使立论更加全面,令人信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有些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 作品与人类的绘画作品已经很难区分。

  B. 文艺创作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最后一个领域。

  C. 人工智能不断发展,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它的艺术创作将由今天的被动输出,实现未来的主动表达。

  D. 人工智能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学习和创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表述绝对,“是相同的”错,依据原文第一段“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响应,迅速采取措施.其中重点人群强制隔离甚至封城这样的措施,涉及一个必须思考的伦理问题:公共健康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对此,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不仅要对传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高二语文试题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