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约20330字。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202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于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城市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地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是海派文化吸收的营养。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沈祖炜《长三角一体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三角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但其中心城市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苏州让位上海。

  B.长三角一体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与苏浙皖的部分地区都处于长三角区域,同时人文相近、经济最发达。

  C.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技术和市场扩散让长三角得到发展,所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更要以发展上海为先。

  D.一体化区域要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激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长三角一体化前先从历史的角度讨论长三角区域经济与文的联系,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B.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的密切关系。

  C.文章讨论海派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论证上海受到苏浙皖文化的滋养,吸收了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营养。

  D.文章在展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作用时,从区域内部行政隔阂角度讨论长三角对原来规定、做法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市场和流通领域形成的集聚一扩散效应,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B.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内部的融合性比较高,为长三角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C.中国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一体化是通过打破有关地理和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经济组织,通过大家同心协力达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经济重心”错误,原文第一段说“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意思是有一段时间长三角是江南经济繁荣的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消费主要为满足温饱;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渐成生活标配;进入21世纪,智能家电、汽车消费越来越普遍;近年来,人们的“购物车”越来越丰满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5月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