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约10110字。

  南通市2021届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起,大自然就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人类发出种种警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起、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直接促使我们思考并回到那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境遇之中:人与自然究竟是何种关系? 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相处?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给自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得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科学、系统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方式,树立新发展理念,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支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转变以往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才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团结协作,坚持公平正义、共同但有区别、多边主义的原则,言而有信。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时代,更要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凝心聚力共谋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

  在全球环境治理的课题中,中国从未缺席。比如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开始逐步下降。碳中和则需要在特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去除量达到平衡。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过渡期少则 45 年,长则 7年。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则要力争用 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这无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也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积极信号。

  以上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价值遵循与实践方案,不仅是中国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赵建军 赵若玺《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观》

  材料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能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部分地区和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然很大。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尚须进一步捋顺和完善,治理能力亟须全面加强。同时,发展环境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合作带来更多挑战。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定不移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制度建设是迎接挑战的保障。要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法律和政策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部门间充分配合协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合力。加强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运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要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培育绿色新动能,全面推动绿色生产生活与绿色消费方式形成。继续抓好PM2.5 和O??协同控制,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统筹考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学、精准治污。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多边合作,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就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持续打好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摘编自董战峰《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与自然究竟是何种关系,这个问题虽古老却常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

  就直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答案。

  B.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的实践活动也给自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自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既要团结协作,又要无条件地平均分担责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在国际上作出的承诺要言而有信。

  D.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冲突,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解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

  存发展的作用,有力论证了树立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B.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久久为功。

  C.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不可人为割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要达成”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伟大目标,就要

  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材料一中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下列各项中,最能表现其含

  意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岷江洪涝规律和地形水势特点修建都江堰,既造福当时又泽被后世。 B.在荒漠地区开挖人工湖,引入黄河水,可以增加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C.在山区砍伐丛林,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D.在草原开垦农田,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4.如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5.有人说,材料一中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没有普适性。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采 蒲 台

  孙犁

  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白洋淀水乡了。

  这里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澈,芦苇万顷,俯仰吐穗。

  自从敌人在白洋淀修起炮楼,安上据点,抢光人民赖以活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