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B卷)试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B卷)试题,以下是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B卷)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B卷)试题

共24题,约1037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B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它通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揭示历史真实面貌,进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探究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任。

  20世纪初,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广河县发现了齐家文化遗址。他研究了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提出“中华文化西来说”,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20世纪40年代,夏鼐先生研究齐家文化的墓葬,用地层学相关知识证明了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出现的早晚关系,攻破了“中华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论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考古学科体系,一系列重大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可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开展,使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明晰。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成就,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考古学用实物资料丰富和建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冶金术、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粟和黍也逐渐被中亚和西亚地区居民栽培。汉代以后,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西方的玻璃器、金银器同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成为友好往来的见证。隋唐长安城中发现的景教、佛教等寺院及文物遗存,有力佐证了东西文化信仰的交流与融合。文献记载的“四方”“四夷”以及邻国来朝的史实与考古学很多发现相互印证,使人们看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气度,也印证了文明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考古学用活化的遗迹和遗物记录着文化认同的历史脚步。中华文明由良渚、陶寺、红山等地多彩的史前文明逐步融合于中原,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架构。随着秦汉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进程,文化格局也从多元一体转变为一体多样,并沿袭下来。北魏洛阳城的修建便吸收了魏晋洛阳和曹魏邺城营建理念,辽上京和辽祖陵的布局特征也揭示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吸纳和反馈。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同儒家思想和道教文化进行融合,寺院的布局仿照汉式传统而建,体现了宗教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考古学不仅要解决好中华文明根系问题,也要把五千多年的文明内涵说清楚,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对今日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取材于韩国河《考古工作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地层学角度看,齐家文化比仰韶文化晚。

  B.东西方文明交流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

  C.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D.考古学用遗物和遗迹帮人们理解文明内涵。

  材料二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学界振奋之余,也面临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良渚古城遗址代表的高级政治文化体与中国文明的形成是什么关系?甚至发问:良渚文化是不是中国文明?

  这些疑惑源于对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错误理解。第一个错误是“黄河流域中心”或“中原中心”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在史前,中原地区文化先进,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二里头文化,以及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引领推动了各地区的一体化,形成“文化上的最初的中国”。良渚文化处于被引领的地位,不能作为中国文明的代表。第二个错误是中国早期文明重王权和军权而排斥神权。有学者认为像仰韶文化那样,“在军权、王权结合的基础上突出王权”,社会稳定,能持续发展,成为三代文明之开端,此后数千年绵延不断。与此相反,红山社会独重神权,良渚社会虽然王权、军权和神权并重但仍以神权为主,这必然导致失败。

  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和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跳出了“中原中心”模式的“怪圈”,正确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的主导,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间,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达到过相当高的发展程度,出现众多“古国”;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密切交流和“撞击”,催生了“最初的中国”。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相当于周人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是覆盖《禹贡》“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体。

  “古国”的出现和“最初的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最初的中国”视角下认识。良渚文化分布的环太湖地区,聚落等级清晰,以玉器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及礼制系统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学界普遍认为良渚社会形成了比一般“古国”更加成熟、可以称作“早期国家”的高级政体。

  良渚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是“最初的中国”第一个灿烂结晶;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良渚申遗成功再次提醒我们,应以“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多元互动、“撞击”“融合”的视角分析中国文明起源的宏大进程,跳出“大一统”的怪圈和古史的窠臼,建立真正的“中国学派”的文明起源理论体系,领悟中国文明的特质。  

  (取材于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2.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怪圈:指学界长期认可的史前文化以中原为中心的错误理解。

  B.裂变:意思是分裂,这里指一个古国分裂成若干更小的国家。

  C.撞击:指独立发展的各地区,在交流中不同文化产生了碰撞。

  D.窠臼:这里指在古史研究领域内,存在的旧有格式或老套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年,考古学界对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有很多质疑。

  B.学界对中国文明形成过程有不同的学说,结论甚至相左。

  C.史前,各地区以独立发展为主,但是相互间也有交流融合。

  D.良渚文明比同期古国成熟,是“最初的中国”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

  今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2019年底至2020年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曾在1986年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时隔三十余年后,以辉煌灿烂的新发现再惊天下。

  新的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研究古蜀文明,有助于了解四川地区,甚至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不多,我们对于古蜀国知之甚少。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35年前那次发掘,获得的铜纵目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文物,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带给世人无尽的遐想,甚至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此次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三星堆属于古蜀文化遗址,据测定,其年代距今4000年延续至3200年。新一轮考古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今天的考古发掘,是一次集结各方力量的主动性科学行动。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就是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就是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伟大而古老的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现实课题。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仅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当前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更加渴望从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汲取复兴的精神力量。

  (取材于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

  4.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86年,考古学界普遍认为三星堆遗址是外星文明留下的遗迹。

  B.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也与它有一定的渊源。

  C.要想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文化遗址,不能仅仅依靠考古这一学科。

  D.考古学的很多发现和研究,能够验证古文献所载历史的真实性。

  5.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考古界的结论有哪些变化?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5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共20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B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