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四)(解析版)

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四)(解析版),以下是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四)(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四)(解析版)

共23题,约25280字。

  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斗争中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一种知识。人们若不能把握寒暑阴睛的规律,无论衣食还是住行都会发生问题。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编为诗歌,使妇孺都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霰”,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看见西方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渐渐普遍应用,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我们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增加。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逐渐地增多,这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类诗句。中国各地方天气谣谚都是从了解自然现象得来,其数目的众多是世界无双的。过去朱炳海先生已搜集各地方天气歌谣,成为专书,但他所搜集的还不过一部分而已。一般地来说,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象知识在三方面发展着:观测范围的推广和深入;气象仪器的创造和应用;天气中各项现象的理论解释。在这三方面,我们祖先都有了伟大成就,直到明初,即公元15世纪时代,在气象学的认识上,我们许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国的。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材料二:

  在古人的观念中,气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征,也是“人”的观念塑造,这种超自然的人本理解,为原本自然的万千气象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属性。在远古时期,面对变化莫测的气候现象,人们深陷“天人相分”的思维逻辑中,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着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此后,古代先民在克服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的能力和“人事”的价值,“天人合一”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天”的自然表征,气象也由此逐渐被人们认识、把握和利用,并持久影响着历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社会层面,“顺天文,授民时”,人们长期利用气象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社会经济,从事农业、牧业、交通、祭祀、水利等活动。同时,面对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气象灾害,历代官民积极抗争,全力应对,利用各种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务实高效的气象预报制度和灾荒赈济体系。在政治层面,中国古人相信“天文变,世俗乱”“天垂象,见吉凶”,认为天道与人事、天变与政治有着神秘而微妙的关联,凡君臣事天不诚、赏刑不当、忠良未用、奸邪盈朝、听信谗佞、征敛掊克、靡费天下、刑狱冤滥等,都会上干天和,招致天变。《史记•天官书》谓:“几天变,过度乃占。……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汉代董仲舒将其总结为“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此后,这种“天人感应”“灾异天谴”学说长期成为制约皇权与重塑秩序的政治规范,并与历代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当为参用阴阳五行解释天气现象,如《大戴札记》以阴阳解释气象:“阴阳之气各静其所,则静矣。……阳气盛,则散为雨露;阴气盛,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二气之化也。”郑玄注《洪范篇》以五行解释气象:“雨,木气也,春始施生,故木气为雨。旸,金气也,秋物成而坚,故金气为旸。燠,火气也。寒,水气也。风,土气也。凡气非风不行,犹金木水火非土不处,故土气为风。”这些不断积累的气象知识及文化解释,是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对气象规律、天人关系等复杂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客观书写,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天文、应对气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断增强的能力,且对今日之气象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自古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依赖天文地理,因而古代气象记录注重实用,人们习惯将气象信息载诸天文书籍及小说笔记、诗文游记、方志野史等,充分展示了古代先民“求真”的气象智慧和“务实”的书写意识。今天,秉承“稽古振今”的历史使命和学术担当,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气象文献,传承气象文化,弘扬气象科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展龙《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气象学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我们祖先早就在生产斗争中认识掌握了这门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气象学知识。

  B. 人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二十四节气,开始了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对物候的观察有了最早的记载。

  C. 在古人看来,气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征,也是“人”的观念塑造,这是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属性的理解。

  D. 古代先民在逐渐接受“天人合一”等观念之后,只能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书,证明我国的气象学一直领先于各国。

  B. 《大戴礼记》以阴阳解释气象,郑玄注《洪范篇》以五行解释气象,这些对现在气象事业仍有借鉴意义。

  C. 古代小说笔记、诗文游记、方志野史中都有气象信息记录,这是先民注重气象信息与实用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D. 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气象文献,传承气象文化,弘扬气象科学,具有“稽古振今”的价值和意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气象观察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

  A. 相彼雨雪,先集继霰 B.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C. 朝于西,崇朝其雨 D. 雨,木气也,春始施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古代气象学取得的成就。

  5. 请简要概括古代气象学在人类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我们祖先早就在生产斗争中认识掌握了这门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气象学知识”错误,文中只是说“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并没有说“掌握这门知识”。

  B.“对物候的观察也有了最早的记载”错误,原文说“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并未说这个时期开始记载。

  D.根据原文信息,“只能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着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不是在具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后,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舞者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她的那位丈夫在剧院开办三个月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看起来明显比她年轻。当她因情绪低落、无名火起、对整个世界充满幽怨而大发脾气的时候,他会对她说:“闲嘴吧,亲爱的。”当她整夜因脊椎疼痛而无助地呻吟时,他会翻过身来,在黑暗中说道:“闭嘴吧,亲爱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1届高三二轮冲刺·新高考·信息卷语文试题(四)(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