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全国卷Ⅲ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三)

全国卷Ⅲ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三),以下是全国卷Ⅲ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三)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全国卷Ⅲ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三)

共22题,约9550字,答案扫描。

  绝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三)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个重要论断,既具有深邃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

  从起源上看,人民才是文艺的真正创造者。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而文字正是劳动者的发明。造字的方法最初就是象形、会意。史官出于记事的需要,将民间的文字采集起来,以代替之前的“结绳而治”,文字开始被专门化。至于文学家用文字来写“佳句”,完全是坐享其成。

  当然,也存在不依赖文字的文学和不识字的作家。鲁迅说过:“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诗经》里的很多诗作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采录和润色后,留传下来的。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对文艺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人民是文艺的创造者,不仅是指人民是狭义的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更是指人民及其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可能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非其作为作家的“创作”成果,而是其深入农村的“副产品”。抗战胜利后,丁玲主动请缨,先后赴河北怀来、涿鹿农村深入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领略了农民的淳朴、热情,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并产生了写作一部小说的冲动。当丁玲从涿鹿县离开时,一幅当时中国农村的壮丽图景在她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丁玲又数次参加深入农村的活动,以检验自己的构思是否妥当,判断是否准确,人物刻画是否真实。

  古今中外,有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表面上看,充当“审判员”的往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但历史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生前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杜甫42岁时,殷璠编纂的《河岳英灵集》出版,共收录24位唐代诗人的234首诗,没有杜甫的一首诗。杜甫去世九年以后,高仲武编纂的《中兴间气集》,依然没有收录杜甫的任何一首诗歌。直到中唐时,杜甫才引起诗坛有限的注意。毫无疑问,是贯穿于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史”之作中的人民性思想,最终为杜甫赢得“诗圣”的地位。

  人民文艺观既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实践,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和政治实践。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需要虚心拜人民为师,沉潜到生活深处,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摘编自李茂增《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是人民创造出的,作家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无视人民创造成果的表现。

  B.《诗经》中有很多无名氏的创作,可见,中国古代较早时期还没有文人创作。

  C.作家深入农村生活,与农民交朋友,积累大量的素材,就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D.那些经得起时间以及历史的考验经得起人民评判的文学作品才是好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人民性的科学论断置于首段,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主体部分从文艺创造者、创作源泉、评判者的角度论述文艺的人民性。

  C.文章以鲁迅、丁玲和杜甫的创作实践为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文章末段阐明了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要担当起深入人民、表现人民等责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创作是缺乏人民性的,而文艺创作一旦脱离了人民,其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B.人民及人民的实践活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只有秉承这种理念,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C.杜甫之所以没有被历史埋没反而赢得“诗圣”的地位,是因为他在作品中贯穿着人民性思想,这是关键之所在。

  D.人民的口碑代表作品的质量,因此,那些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也就失去了权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久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在直播平台上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在对话中,他们认为,疫情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加速器,教育正以看得见的变化走向未来。

  俞敏洪:大约在20年前,朱老师就开始推广不同于应试教育的中国新教育实验。很想知道是什么促使您搞新教育实验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全国卷Ⅲ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