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1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

2021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以下是2021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1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

共22题,约9190字,答案扫描。

  秘密★启用前                                           2020年12年28日9:00—11:30

  2021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为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蓬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将对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科学立法是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良法善治是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制度性安排和权威性表达,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是企业投资兴业的主要参考和决策依据。当前,我国基本建立了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干、以各类政策文件为补充、以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为支干的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体系。继续用好立法这一重要抓手,制定完善契合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的法治体系,才能更好发挥法治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

  严格执法是关键。执法是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也是与投资者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职能。可以说,如果没有严格执法,就没有法治政府,也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越是严格执法、依法执法,就越能在招商引资等方面有大作为。各级政府既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又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执法意味着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充足、公平的市场空间。

  公正司法是保障。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公正司法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司法机关必须平等公正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让各种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司法公平公正,各类产权的所有者安心放心,市场的创业创新创造动力才能更加强劲。

  全民守法是基础。营造全民守法的法治氛围,才能让遵纪守法的企业不吃亏,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一方面,政府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投资者从法律上加以平等保护。另一方面,投资者要相信法律,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在法律范围内通过正当有序的竞争而获利,推动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拥有法治化营商环境,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才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必须发挥好法治的保障作用,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进而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摘编自张红哲《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就得对市场经济进行法治化的管理。

  B.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时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成为了企业投资兴业的主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C.因为我国的立法体系由中央和地方组成,所以能更好发挥出法治固根本、稳預期、利长远的作用。

  D.只要公正司法,让市场运行的参与者们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让市场更具有创新发展的动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B.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立善法”对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的作用,具有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论述了严格执法在建设法治政府、创建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影响。

  D.文章两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目的是为了从理论的层面突出法治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政府应以法律制度为准绳,不可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要打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空间。

  B.司法机关是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财产财富安全感。

  C.政府依法平等保护好投资者,投资者相信法律,这样有助于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

  D.以法律作为保障,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如土屋塌陷,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就像扬起的灰尘,很难数得清。在如此众多对现状的诘问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如何言说?抑或沉默?而言说所依赖的语言,又在疫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诗人于坚说:“语言在中国至关重要。文明一词,中国独有。‘文’就是语言。中国文明是通过语言来运行人与世界的正常关系。文明,就是以文来照亮动物性的无明。人因为‘文’而获得超越性。”

  新京报记者张进与诗人于坚进行了一次对谈。

  张进:关于人类灾难期间以及灾难之后的写作,近期多有讨论。你如何看待“灾难写作”?在历史上,面对那些重大的灾难(例如奥斯维辛),文学写作是否可能?是否“有用”?

  于坚:如果不写,才是突难,这意味着忘记。《追忆似水年华》不仅仅是“在斯万家那边”、《红楼梦》,也包括奥斯维辛。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孟子说,“修辞立其诚”。这是文的德性。如果没有那些见证,记录,奥斯维辛不是可以再来一次吗?文学的有效性在于“怎么写的”,而不在于“写了”。

  张进:从文学扩展至语言。有人在疫情期间感受到“语言的无力”,感到在灾难面前,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見所闻所思,难以用语言表达“真相”。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形?

  于坚:在以物的占有量重估一切价值,经济地位决定尊严等级的时代,人们很少想死的问题,想的都是如何更快活。古典文学是“知生”的文学,“未知生,焉知死”。没有比临终才意识到虚无更残酷的,深刻的文明无不是对虚无的提醒。这次新冠肺炎直接事关生死,人们被迫开始想“生命的意义”。而最近时代的中国作者们几乎不想这些问题,这也是当代文学致命的肤浅。瘟疫是一位悲剧大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不知道人们是否能够从这个大悲剧中感悟到悲剧,深沉起来。这是一个悲剧时代,但是人们娱乐至死,以浅薄为荣。当代文学少有那种悲剧性的东西,人们总是在调侃,讲段子,做鬼脸,怎么都行。悲剧在黑暗里等着揭幕。现在不是揭幕了吗?

  张进:疫情期间出现诸多如“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不戴口罩就出门,这个杂种不是人”等标语,你在语言层面如何看待这些用词用语?

  于坚:这种语言的德性很弱,低级的技术性修辞,萎缩无力,名不副其实,不仁,不诚,伪善。这种语言的大量存在,只意味着文明的黯淡无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多么直接而有力量,宽阔,悲天悯人。幸好这种文的黄金时代的语言生命力强大,在悲剧中再次听见,如闻天籁。

  张进:这些语言是否存在“丧失其人性化的力量”(乔治•斯坦纳语)的可能?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没有被污染的语言、还没有堕落到陈词滥调的语言、还没有被不加省察的浪费蛀空的语言”?

  于坚:比这个更严重,汉语本就是仁的语言。我担心的事情是汉语最终将失去。这种毁灭汉语的力量从“五四”到今天一直存在。汉语是一种血缘性语言,失去了汉语,也意味着文明的消亡。语言决定一个民族的质量。很担心汉语成为西安的碑林或者尼罗河畔的金字塔、玛雅人的神庙废墟。信任汉语,回到敬惜字纸,回到直接说。回到“盍各言尔志”?汉语的诞生是世界历史上最神秘的事件,“天雨粟,鬼夜哭”。最近一个多世纪,汉语经历了自其诞生以来最激烈的颠覆运动,几乎倒塌,但是它站住了,再一次实施了拯救。如果说我对存在还有信心,那么只是对汉语的信心。

  (摘编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020年2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如何看待“灾难写作”,于坚引用司马迁和孟子的名言,表明文学具有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写

  了”,更在于“怎么写的”。

  B.被问到如何看待难以用语言表达“真相”的问题,于坚批评这个时代娱乐至死,以浅薄为荣,希望人们能

  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

  C.被问到如何从语言层面看待疫情期间的各种标语,于坚赞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直接有力,有些标语

  则德性极弱,萎缩无力。

  D.关于能否找到一种“没有被污染的语言”,于坚表示失去汉语也就意味着文明的消亡,因此要信任汉语,

  敬惜字纸,保护汉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进作为访谈的一方,从语言的视角切入重大社会问题,直击社会现状,采用哲学话语提问,准备充分,

  构思严谨。

  B.于坚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对社会进行冷静地审视,思考颇具深度,批判毫不留情,对汉语寄予了深切的希

  望。

  C.面对灾难,文学如何发挥作用是本次对谈的核心问题,这不仅是当前汉语文学界需要思考的,也是全社会

  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

  D.在对谈的过程中,张进根据于坚的回答进行设问,于坚的回答也对张进的提问有所延伸,使得对话逻辑清

  晰,内容丰富。

  6.张进对于坚的访谈依次围绕哪几个话题展开,每个话题于坚的观点是什么?(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门

  徐彩娥

  敲门声渐渐远去。这已经是第三通了。

  清幽的天幕如海,深不可测,月挣扎了好久终于浮了上来,皎白的月光泼洒了满院,鸡舍、木犁、老柿树,都浸在寒凉里。山子抬抬手臂,抻抻脖子,这才发觉浑身的零部件像生了锈的铁家伙。他在院里站得太久,冻木了。

  他其实很想立马打开大门。平常日子,他家的大门总是敞开着的。除了晚上,村里的人都不习惯关大门。人出入无阻,鸡狗往来随意,不管是自家的,还是邻里的。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1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