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达标训练(新题型)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达标训练(新题型),以下是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达标训练(新题型)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达标训练(新题型)

约12600+15630字。

  现代文阅读Ⅰ达标训练(新题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

  材料一

  “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自然发展,期间断代了300多年。而这300多年,恰恰又是全球化大变革的年代,不仅有着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改朝换代”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还有着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变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是要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对于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复兴不仅可以推动民俗服饰的形成,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传统服饰得到挖掘、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

  对于这个必须同步经历的两道坎,我们只能同步完成,无法退缩与逃避。

  “汉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同时还泛指其一定范围内或其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及内部联系组合而产生的整体,是不同的小系统所组成的体系。作为集合概念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过去的零碎元素和款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都会有着一定的缺点与不适应性。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

  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传承的可能。有观点认为,汉服是从明朝断裂,所以就要从复原明朝开始。看似有道理,但可行性不高。同样还是因为时代的问题。今天人们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古代的服饰的确很美,也有一定的价值,现在的我们也可以穿着,但不应局限于此。另外当今的社会形态、文化、工艺等都有着一定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无法完成百分之一百的复原了。

  即使拿来了一样工艺的面料,如何穿又会是另一个大问题,过去有着《舆服制》,有着以紫为尊,以黄为禁的习俗,即使照搬了其古代服饰的样式,没有其实际的身份、对应的穿着场合及文化内涵,这一件衣服如此穿到大街上真的合适吗?

  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对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打个比喻,一座森林烧毁了,我们要在原有的土壤与根基上种植新的树木,采用现代化基因工程或者其他手段,重新培育一座森林,使其能够服务现代人、有实际意义。研究原土壤、根基和遗迹是为了确保新树能够更好地生长,是森林重建的研究手段,而非研究目的。

  体系的重构,类似于森林的重建。既不可能找到原来的残根重新栽植,因为已经不可能了,但也不是我们随便买一些树苗种植就可以的。如果随便发展,就没有了传统的接续,这里的现代汉服体系,是指经过现代化建设之后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体系在这里是指一种活态的文化门类,有着自我发展的脉络和动力,适应现代社会的自然发展,回归到如同我们的语言和饮食那样没有断代的状态。

  这也正是汉服必须要考据,但又不能唯考据的重要原因;也是汉服要传承,但又不能照搬明朝的重要原因。这里的体系是指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在民族学的框架下,填补民族服饰领域中空白的汉民族服饰。

  (摘编自梦玥、若木《复兴的汉服,接续

  的传统——重新认识回归现代的汉服》)

  材料二

  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

  ……

  现代文阅读II达标训练(新题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6分)

  文本一:

  钓 者

  邹德斌

  我真羡慕钓者,一竿在握,心与眼就合二为一,合成了水面那一点浮漂儿,世界也就浓缩在那一点浮漂儿上了。浮漂儿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大,心眼就有多大。他们手握的不是鱼竿,而是身心双俱的痴迷跟闲适。

  说到钓鱼的收获,大概首推《列子》中的龙伯国“大人”。载负神仙居住大山的十五只巨鳌,被他一下子钓起了六只。能与他一比的大概只有《庄子》篇中的任公子。他用五十头犍牛作鱼饵,人蹲在会稽,钩撒在东海,钓了一年多,终于钓到一条大鱼。多大?制成干鱼让浙江以东、岭南以北的人全都吃腻了。

  这“大人”和任公子钓到的鱼该算是世上最大的了吧?不然。还有比他俩更会钓的。

  你看,渭水之畔,悠然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钓者。谁见过这样的钓者:他把钩儿垂得直直的,也不挂鱼饵,他还将钩儿离开水面三尺三寸。那垂直的钩上当然不是什么饵也没挂。否则,他哪得“愿者上钩”的自信乃至狷狂。那钩上挂着《六韬》《三略》呢,此为匡世治政之奇谋,普天下的大鱼都恨不能跳将起来一口啄了去!

  果真,一条大鱼随文王缓缓游来,一跃而起咬住了那离水三尺的钩儿。太公抓住这一刹的时机,屏气握竿,顺势一提,“嘣——!”鱼线顿时绷得笔直,竿却弯成了满弓。渭水水面,不,那段历史的水域霎时恶浪遮天,惊涛蔽日,奔突起金戈铁马之杀伐铮铮。终于,“嗖”的一声,鱼线在空中勒出一道美丽的弧,那大鱼被太公提将上岸。多大?——八百年鲜活蹦跳的大周江山。

  姜太公收鱼竿走了,另一位钓者扛着鱼竿又坐到了水边。不过这次不是渭水边,而是富春江畔。这钓者的同窗正坐着现成的江山,请他去帮忙料理。他不愿去,他只想钓鱼。江山都能拿下的同窗却是拿他无可奈何,反倒有些委屈地说:“朕何敢臣子陵哉!”——你要去钓鱼,我哪敢勉强你呢。衣衫鼓满江风清气,他就去了。闲闲的,澹澹的。

  多少人拐弯抹角吮疽舐痔都要攀附权贵有所谋,他却就枕一江的涛声鸟鸣,傍石而栖,度过一生。他到底不是那种“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的假隐士,不是陈眉公那类“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的货色。一部二十五史的“隐逸之士”在他面前实在有些矫情作态。

  于是,富春江的潋滟碧波成了一面镜子。有后世上京考取功名的秀才,路过严子陵钓台,作诗曰:“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有后儒贡师泰,面见钓台也汗颜:“惭愧白头奔走客,题诗也到富春山。”这江水,洗涤浮世多少功名利禄之尘埃;这钓者,让我们于汹汹浊世中嗅到一缕来自远古的淳朴清风,怡心适情。

  也许严子陵①根本没意识到,他不钓价值,却钓出一种品位、一种淡到极处的人生至味、一种生命的情致来。

  他就是这样,以钓者的姿势,为我们提供了一座人格的参照系统。

  江河水悠悠地流着,两岸钓者如过江之鲫,钓名也罢,钓誉也罢,连钩带人都一去不返。这时,又一位钓者,于莽莽飞雪中,披着蓑衣,戴着斗笠,驾一叶扁舟,从大唐驶来,垂钓于我们的审美视野。

  千山与万径,都让漫天飞雪消融了嶙峋,白茫茫一派真干净。飞雪扑在他身上,他冷吗?他寂吗?他扛得住这荒寒凛冽与孤凄吗?还有,卓立寒江飞雪的他真的就挣脱了俗世的纷扰而身心澄明吗?我分明看到几分鲁迅《无题》的境况:“烟水寻常事,荒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达标训练(新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