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西南宁市2021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广西南宁市2021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以下是广西南宁市2021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广西南宁市2021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共22题,约9810字,答案扫描。

  南宁市2021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雨水节气来到,全年的农业周期才算正式开始。从立春到雨水,两个节气的更替,降雪变为下雨,越冬作物开始返青,草木萌动,世界一派生机盎然。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中国人几乎都会背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虽然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关于气候和农业的科学知识,但二十四节气从未过时。它不仅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二十四节气”无疑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驯化了水稻和小米等作物,栽桑养蚕、驯养动物。主要的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分明,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侯变化与物候特征,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天气等随季节而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称为“物候”。比如雨水节气,冰雪融化,春信已发,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我们可以想象,水獺开始捕鱼了,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开始抽出嫩芽。雨水之后是惊蛰,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万物,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这些美好的画面滋养了多少精彩的诗篇。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农家思想有关。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农家成为其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并在诸子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当时的老庄哲学影响深远,老子强调“道法自然”,庄子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自然会影响到后来的农家学派。代表农家的《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四篇所体现的农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老庄思想的直接体现。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催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思想,为二十四节气产生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整个国家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中之重,养殖、经商等行业不被鼓励,秦律中耕牛得到特别的保护,随意宰杀耕牛是要判死刑的。没有重农的思想传统,二十四节气也不可能深入国人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发达的农耕文明、先进的农家思想、悠久的重农传统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催生了二十四节气。

  今天,二十四节气与农业依然息息相关,什么时候耕地、播种、除草、收获,都要遵循节气之规。比如山西南部是冬小麦的主产区,有节气谚语曰:“麦长四季春为主,十年九春旱”“立春天还寒,麦田浇灌莫停歇”“小满芝麻芒种谷”……

  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草木鱼虫、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吧。

  (摘编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全年的农业周期与二十四节气对应,从立春正式开始,到大寒结束,周而复始。

  B.二十四节气深入国人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C.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人们的追求,秦汉时期为了给二十四节气提供政策支持实行郡县制。

  D.二十四节气使农业在秦汉时期成为经济的主体,种植成为重点,养殖和经商不受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一分”的结构形式,由雨水节气引出二十四节气,提出观点,然后展开深入的分析论证,论证有力。

  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了二十四节气歌、节气谚语,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能够使人信服。

  C.文章举雨水和惊蛰节气的一候到三候的例子,证明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天气等随季节而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即“物候”

  D.文章主体部分从农耕文明、农家思想、重农传统等方面论述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因素,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是“农业气候历”,与农业密切相关,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完整知识体系。

  B.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人们能在主要农业区所在地黄河流域观察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

  C.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与中国先进的农家思想相关,春秋战国时农家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这是因为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节气的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风格,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的视觉审美,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春节期间,一群娇憨灵动、活泼可爱的“唐朝小胖妞”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在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唐宫夜宴》中,她们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壹、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把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顰一笑中,时而雍容娴雅,时而天真烂漫,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国宝、国风与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广西南宁市2021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