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以下是贵州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贵州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4940字。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签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阳明弟子黄绾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即“致良知”“亲民”和“知行合一”。其中,“亲民”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既是其对心学的重要贡献,也是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重要特征,体现着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虽然王阳明称“政良知”是其“一生之精神”,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其思想的核心,但在王阳明自己看来,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都是为“亲民”,并特别提出“政在亲民”。可以产,“亲民”“政在亲民”,实为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但往往为后人所忽略。

  王阳明通过徐爱等弟子及《传习录》。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孟子“亲亲仁民”之意,“亲之”和“仁之”,“亲民”也就是“仁者爱人”。孔子说:“修已以安百姓。”“修已”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安百姓”就是《大学》中的“亲民”。另一方面,所谓“亲民”,就是“爱民”、安百姓,就是关心百姓的生计疾苦。王阳明特别告诫徐爱: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拟“老佛”。如果只是“明明德”,那就停留在“老佛”的层面;既有“明明德”,又“亲民”,这才是孔子的主张,这是“圣人之道”和“佛老之教”的根本区别。

  “亲民”还是“新民”,既是王学和朱学的学术分歧,也是他们执政理念的分歧。应该说,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是既主张关心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也关心民众的思想教化即“教民”,但是,哪个处于第一位、哪个处于第二位,却关系执政理念的不同。这也是先秦儒家和法家以及此后儒家学说中不同流派的重大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问题。王阳明及王学首先关心的是“物质”,是“养民”,故有“亲民”之说;程朱及朱学首先关心的是“精神”,是“教民”,故有“新民”之说。

  在王学“三大要”中,最早提出的是“知行合一”。那么,“知行合一”灵魂或真谛是什么?关键在于对“知”的理解。王阳明在给学生陆澄的信中,对此做了明确的阐释:“《易》谓,‘如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说清楚)也。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良知”,是“此心之本体”。这才是其核心或灵魂;“知行合一”的“行”。是“致”,是达到“良知”的功夫。

  自从揭示出“致良知”这个“一生之精神”后,王阳明就比较少说“知行合一”了,因为“致良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涵盖了“知行合一”。使“知行合一”从根本上区別于“格物致知”。而王阳明的学说,也只有在“致良知”提出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真正有了自己的“精神”。有了“致良知”,不但为“知行合一”注入了灵魂,也使“亲民”在“王学”中的地位清晰起来。

  有学生向王阳明“问政与学之要”,王阳明明确指出,明德即是“良知”,“明明德”即是“致良知”,“良知”与“亲民”本为一体;作为“体”和“本”的“明明德”“致良知”,与作为“用”“末”的“亲民”“政在亲民”本为一事,是一个整体,如树之干和树之梢,并无轻重之分。“明明德”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出“致良知”(王阳明《大学问》。

  所以,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体、用本为一事。“知行合一”的“知”既正对事物的认知,更是自我的“良知”;而且,“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与“致良知”一样,“知行合一”为的也是“亲民”。否则,无论是“致良知”还是“知行合一”,皆非“真知”。

  (摘编自方志远《“亲民”:王学要义所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弟子黄纳将王阳明的学术概括为“三大要”,其中,“亲民”体现若王阳明一生的执政理念。

  B.后人多将“知行合一”视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往往忽略其“亲民”这一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

  C.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既有对前贤学说的继承,更有自己的阐释与界定,并成为王学思想的核心。

  D.王阳明为了使自己的学说真正形成体系、真正有自己的“精神”,因而提出了“致良知”的说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亲民”思想时,阐释了其由来、概念、意义以及与“新民”的区别。

  B.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运用自如、,说理透彻、明白。

  C.文章采用并列结构,围绕着“亲民”这一核心思想从三个方面对王阳明思想进行阐述。

  D.文章论述语言出色,既有学术性,体现出严谨的一面,也有思想性,启发读者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执政理念存在明显的不同,王阳明关心的是民众的物质生活即“养民”,不太重视民众的思想教化。

  B.王阳明首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是“良知”,“行”是达到“良知”的功夫,这与“格物致知”有明显的不同。

  C.王阳明指出。“明明德”即是“致良知”,其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体现明德,“致良知”的目的是“亲民”,只有“亲民”才能休现出“致良知”。

  D.在王学“三大要”中,“致良知”为体,“亲民”为用,“致良知”为的也是“亲民”。因此“亲民”比“致良知”更重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剧种如何在传承中日臻完善?一部经典如何在传承中存续精华又不断创断?文化传承中,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探索。本报(《人民日报》)邀请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传承实践,以启迪当下。


  记者(曾玲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把戏山艺术传承发展好,是重要课题。其中,作为”百戏之祖”的昆山传承,一直备受关注。您认为昆曲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蔡正仁(昆曲表演艺术家):“守正创新”。戏以人传。昆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艺术。不像有些行业可以靠书本学知识,昆曲靠的是演员代代相传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