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2题,约28610字。

  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语》中闪烁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三,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乐感文化”相较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而言,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即孔子所理想的“成人之道”,并由之决定了中国“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由此可见,“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能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一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经典《论语》在中华民族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 “乐生”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注重生生世世的生命和意义。

  C. 先由自己做起,就能使“共在”的“主体间性”具有意义、价值和生命。

  D. “乐感文化”最终将“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问伤人否”“颜回乐苦”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B. 文章采用引证法论证了人在音乐和诗歌的熏陶下如何进行“乐感”的人性追求。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先引出论题再横向论证,最后总结论述,得出结论。

  D. 文章分别从“乐生”“乐群”“乐观”“乐感”四个维度解释儒家经典《论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感文化”比“罪感文化”更强调对此世间“人伦日用”的眷恋喜爱。

  B. 儒家“乐群”的生存智慧影响着我们对待父母、兄长、朋友等人的态度。

  C. “饭疏食饮水”和“爱众亲仁”的生活态度是“孔子生活之乐”的体现。

  D. “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能力。

  B.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二段“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可以看出“注重生生世世的生命和意义”错误。

  C.“就能使‘共在’的‘主体间性’具有意义、价值和生命”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达是“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

  D.“乐感文化”偷换概念,原文为“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的主语是“‘乐感’的人性追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媒体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的媒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比如说电子杂志等。从广义上讲,媒体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比如说将传统中的报纸、杂志、电台等,与新时期的互联网、手机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将信息集中处理,将不同形式的产品,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传递给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