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以下是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1260字。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初的对外联系是全方位的,包括陆上与海上。如六遣傅安、五遣陈诚出使西域,亦失哈七上北海。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在客观上将亚洲乃至东非、欧洲等广裹之地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构建了一个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的国际体系。

  明代中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明前期对外贸易以官方朝贡贸易为主,也包含一定的氏间私人互市贸易。从明末高宇泰所引《皇明永乐志》中的外国物品清单,明显可见明初对外贸易远盛于宋元之时。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是“走出去”,郑和下西洋促使对外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明后期的外贸,需要从白银的货币化过程谈起。明初禁用金银交易,但在市场与国家的博弈过程中,出现了白银自下而上从市场崛起的货币化现象,并大致在明中叶得到官方认可。由于自产白银数量有限,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拓展,客观上逼迫中国商人通过贸易从海外获取白银,再投入国内市场。16世纪40年代,日本银矿的急剧发展,正是在中国巨大需求的刺激下促发的。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人占据了菲律宾马尼拉,立刻了解到中国商人在贸易中只要白银,于是开辟了由中目经菲律宾到达墨西哥、秘鲁的航路,即“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这个所谓的“大三角贸易”跨越了三大洲,主要进行白银、中国商品的贸易。

  大规模的白银输入,是明后期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明朝有识之士已看到开海是大势所趋。只能因势利导。明朝的举措有两点:一是在福建漳州开海,“准贩东、西二洋”。明代国际贸易制度因此发生根本性变革,贸易模式从官方朝贡贸易为主向民间私人海上贸易为主转变,促进民间海商集团的崛起与海外贸易的繁盛发展。开海完成了关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也使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管理向近代海关及其关税制度过渡。二是在澳门开埠,这标志着明朝引进外商经营海上贸易的合法化,促成了广州外港的兴起。葡萄牙人在澳门经营中转贸易,在中国商民的积极参与下,开辟了多条海上国际贸易航线,推动“海上丝瓷一白银之路”的极大发展,建立起了全球国际贸易网络,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的历史见证。因此,以白银货币化为契机,明朝中国凭借自身变革的驱动力主动走向并参与塑造了一个“新型”整体的世界,而不是被动纳入一个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

  此外,对明朝嘉靖以后一直力图进入中国的西方文明,朝野上下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于西方科技知识,大批中国士大夫表示认可与接受,“一时好异者成尚之”。由此可见,中西文明在交流方式上呈现总体平和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明朝对外政策不是内向的,郑和下西洋在印度洋上贯通了陆海丝绸之路,拉开了经济全球化诞生于海上的帷幕。由于内部自身的变革趋向——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中国人开始主动走向海外。晚明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开端相联系,明人由此参与了塑造“新型”世界贸易体系的进程,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万明《“隐藏”变化中的明代中国与世界》)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中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经济体,这决定了明前期对外贸易以官方朝贡贸易为主。

  B从白银货币化过程看,海外各银矿急剧发展与明代中国对白银需求旺盛密不可分。

  C开放海禁符合当时世界贸易发展大势,也使明代国际贸易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D.晚明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活动,并且逐渐主导了对“新型”世界贸易体系的塑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明前期外贸特点后,接着从诱因、特征和举措等方面论述明后期外贸。

  B.文章论述中西方交流时,从贸易“走出去”和文化“引进来”两个维度进行阐释。

  C.文章基于对明朝内部自身变革趋向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入主动走向海外的论断。

  D.文章中相关文献和引文的使用,不仅使文本内容充实,也体现了论证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郑和七下西洋拉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帷幕。

  B.十六世纪时跨越三大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助于中国商人从海外获取白银。

  C.如果没有中国商民的参与,葡萄牙人开辟海上国际贸易航线的进程将会受到影响。

  D.西方科技知识能在嘉靖以后的明代中国顺利传播,得益于朝野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1970年4月24日当天,发射进入负8小时倒计时,“测控信号不稳定”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让现场的技术人员紧张起来。干扰信号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将问题源头锁定在卫星与火箭的连接处。为了满足温控要求,火箭和卫星连接处有一层用来包裹仪器的镀铝薄膜,由于没有固定好而产生了晃动,导致信号不稳。经过固定,问题得以解决。此时,天空中的乌云也消失不见,阳光照在运载火箭的身躯土,腾飞的一刻终于到来。

  (摘编自《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天记》,《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材料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