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解析版)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解析版),以下是北京市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北京市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解析版)

共24题,约21610字。

  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因素都可能对识别结果产生干扰。一方面,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生物识别的准确性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也可能干扰生物识别的准确性,像整容、受伤、年龄变化,乃至佩戴隐形眼镜等事件都可能会对生物识别的结果产生影响。

  (取材于陈永伟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到刑事侦查、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等领域。

  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他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能够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

  动态人脸识别不需要停驻等待,只要你出现在一定识别范围内,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立,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识别,也就是说,人以自然的形态走过去,摄像头会进行信息的抓拍和采集,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动态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性、3D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场疫情,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生活。在很多地方,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人脸识别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她说。

  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对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在她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各种便利。更何况,打击犯罪只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无法构成强制居民刷脸的理由。今年4月,《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点评江苏省常州市部分社区强制居民“刷脸进小区”的争议事件。文章称,争议的导火线,或许正是对门禁系统的强制推行触碰了信息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经,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7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 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因为我们无法换脸。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劳东燕说。

  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目前的个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机制为基础,如果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表示同意,接下来的数据收集、使用、处理就交给了企业和政府,数据主体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法律的滞后性总是存在。但在人脸识别领域,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取材于《南方都市报》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公彦对“下手书”的注释,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

  B. 郑玄对“下手书” 表述,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

  C. 指纹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比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等更早开始使用。

  D. 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生物密钥,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刑事侦查等重要领域。

  B. 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C. 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经过简单存储,就能通过与人脸进行比对,达到有效识别。

  D. 动态人脸识别指人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进行信息抓拍采集,系统自动进行识别。

  3. 根据材料二,对“图像分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模块之一。

  B. 图像分割是否成功,要看分割后的各块图像是否具有鲜明的无交叠的特征属性。

  C. 好的图像分割系统可以确保对不同的图像内容分割时块区域选择不会发生变化。

  D. 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是图像分割最基本的两个技术环节。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区中原有的指纹、门禁卡等设备不被取消,疫情在社区中的传播会更加严重。

  B. 对于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这一观点,劳东燕看法不同。

  C. 《光明日报》4月的评论文章表明对“刷脸进小区”的争议已经引发人们的关注。

  D.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的内容反映出针对人脸识别的漏洞的违法行为不是个案。

  5. 目前还不适合推广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验证方式,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A项,“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是错误的。由原文“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可知,说贾公彦是指纹识别第一人是罗伯特•海因德尔认为的,而不是公认的。

  B项,“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是错误的。由原文“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可知,在周朝只是出现了“质剂”,并不能说发现指纹的性质。

  D项,“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是错误的。由原文“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 (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而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起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北京市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