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以下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共22题,约31050字。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2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或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文明意识,其内涵历久弥新。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礼乐教化,尽心知性而知天。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实,非孝也。”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更有明确的“行动指南”,即”时禁”:“孟春三月:禁止伐木,无覆巢……”

  大千世界,万物有灵,认识自然、对待环境当以生命为本,崇尚和谐包容。《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敬畏自然、尊崇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既是一种思想境界、道德追求,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丰厚的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晴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仁爱之心,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野生动植物为例,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不可限量,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福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大自然面前,人类须谨记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

  然而,现实却令人担忧。联合国的一项报告显示,目前约有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到几百倍。其中,捕杀、滥食野生动物,是导致物种加速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估算,我国地下野味市场规模已达上百亿元。有资料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穿山甲数量减少了90%,野外偷猎者捕捉的穿山甲超过100万只;黑叶猴种族数量在40年内减少了98%。如此疯狂的捕杀行为,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口腹之欲”。其实,食用野味既不能延年益寿,也不能青春永驻;不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致病。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也给人类上了深刻的一课。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对于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现在,决定未来。从我做起,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之心,对地球所有生物多一些仁爱之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摘编自向贤彪《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生态智慧强调礼乐与修身实践,期望通过尽心知性达到人与生态的和谐。

  B.尊重和敬畏大自然不仅是生存智慧,而且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与道德追求。

  C.当下全世界物种加速灭绝的重要根源,在于我国地下野味市场规模的非法增长。

  D.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国家机关从立法入手,彻底革除了民间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众多儒家经典原文语句,论据丰实充分,同时增强了篇章的文化气息。

  B.文章第3段以野生动植物为例,旨在对前文观点进行佐证,使论证更加严密。

  C.文章大量罗列数据,表达科学严谨,有力论证了传统文化生态意识的历久弥新。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行文基本遵循从古到今、由反思到展望的逻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之于国也》中“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观点与文中荀子、管仲等人的理念具有实质的相通性。

  B.依照《中庸》《吕氏春秋》的启示,人类须谨遵万物生长规律,坚决避免破坏生态平衡和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

  C.当前约有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威胁,这说明亟需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为守护自然健康贡献精神力量。

  D.食用野生动物无法获取保健食疗价值,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可视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的理论依据之一。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其中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新基建”摁下快进键。

  从公开信息看,“新基建”不是一个新概念。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开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及“新基建”。在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大背景下,由于在稳定投资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