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解析版),以下是重庆市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重庆市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共22题,约25340字。

  秘密★启用前

  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 2020 年7月12日15:00-17: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今天仍然要提倡阅读鲁迅著作?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与文体创新意义。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史诗性的叙事文学作品,以及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杂文,对于社会历史生活都会有广泛的反映。鲁迅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卷,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和迫切性,对于当代读者无疑是–种生动而形象的教科书。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重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在广泛剖析中国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这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如果缺少了“诚”与“爱”,市场经济就必须导致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没有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现代社会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是一种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达。但每个人都应该对“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它不可能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切具体问题。如果有人问: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个字:“学做人”!鲁迅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郁达夫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摘编 自陈漱渝《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语言上的精湛水准和作品的不朽价值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决定作用。

  B. 鲁迅在杂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上都表现出文体创新的先锋性,其中前者的表现优于后者。.

  C. 鲁迅提倡的“诚与爱”的道德观念,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切中了当今社会的弊病。

  D. 对于当今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塑造,鲁迅的作品都提前专门作过回应,充满了前瞻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鲁迅作品的审美、认知和现实三个方面的意义对开篇所提问题进行了分析。

  B. 文章用“学做人”作结,对今天仍然提倡读鲁迅的原因,做了全面而简明的概括。

  C. 文章在阐释当今阅读鲁迅的现实意义时,从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 文章直接引用鲁迅和郁达夫的话来突出鲁迅的无私精神和认知智慧,很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应现实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够使鲁迅的作品在走向大众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B. 鲁迅对塑造新型民族性格 看法,与今天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念比较吻合。

  C. 当今社会选择德治法治并举,这可以在鲁迅对纯洁高尚道德的提倡中得到启发。

  D. 当今学者只有从回应现实这个点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鲁迅研究的现实功效。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是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二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A项,“鲁迅在语言上的精湛水准和作品的不朽价值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决定作用”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可见,鲁迅的文学语言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桥梁和示范作用,而非“在语言上的精湛水准和作品的不朽价值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决定作用”。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B项,“其中前者的表现优于后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不仅……而且”表示意思更进一层,侧重点在后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发

  冯骥才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

  “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

  “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

  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努力,往上登一登。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重庆市重庆一中高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