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下)高二级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下)高二级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下)高二级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下)高二级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3题,约22780字。

  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下)高二级期中(模块)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

  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智能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开始介入到诗歌、散文等文艺创作之中,甚至生成的某些产品具有特定的风格,有“类人”的趋势。这虽然有可能改变文学艺术的生产方式,甚至改变艺术作品的范式,但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只是产品,并非真正的艺术作品。人类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层面的典型特质即语言、感性和创造力,人工智能目前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模拟。

  在语言层面、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区别于如程序设计的语言,也就是人工语言。多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关涉的是计算机对呈现给它的语言的“理解”,而不是计算机自己创造语言。对“自然语言处理”而言,创造比接收更因难,包括主题内容和语法形式。在语法上,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通常很不恰当,有时甚至是不正确的。人工智能的诗歌产品,虽然形式上有先锋派的痕迹、后现代的味道,或许能给予读者一种“震惊”的短暂体验,但由于没有历史深度和时间刻度,显然属于一次性的“仿后现代”。

  基于情绪和情感依赖于人类大脑中散布的神经调节这一事实,“感性”也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能力。虽然日本软银公司开发出“云端情感引擎”机器人“派博”( Pepper) ,试图模拟神经调节,但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大部分研究仍很浅表。而感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品格。

  在创造力层面,文学艺术创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一主体性的特质也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至于人工智能何时拥有主体性的创造力,未来并不可期。英国认知科学家玛格丽特•博登将创造力分为组合型、探索型、变革型。然而。即使是探索型人工智能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判断,因为只有人类才能识别并清楚地说明风格化的法则。倘若人工智能能够自己分析文学艺术的风格,那么,这种创造性探索才能被称为创作。事实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智能模式远不如人类,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是一种技术手段。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算法是大脑,算力是肌体,大数据是其成长的养分。基于深度学习机制的人工智能,并不理解自己所生成的产品的意义。它所做的只是在算法的驱动下,将一种形式投射到另外一种形式上。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是比“算法”复杂得多的精神活动。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可以成为诗人或者作家的助手,但不可能替代诗人或者作家。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诗人和艺术家的感性思维能力,艺术创作主体的灵感顿悟能力,是人工智能不可获得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艺术与人工智能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将激发人类无限创造的潜能,新的艺术范式将产生,艺术创作也将前所未有地变得更加日常。人工智能不是诗人和艺术家, 但在它的协助下,诗人和艺术家的潜能将被极大激发,这是一道令人向往的风景。

  (节选自朱志男《是产品,而非艺术品——也论人工智能与文学艺术》,有到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开始介人到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它已经初步具备了人类创作的特质。

  B. “自然语言处理”能帮助计算机“理解”呈现给它 语言,但不能使计算机很好地创造语言。

  C. 人工智能只要拥有像人类一样的主体性的创造力,就能创作出具有真正意义的文艺作品。

  D. 人工智能的“算法”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精神活动,无法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进行比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从语言、感性和创造力三个层面分别加以具体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B. 文章对照人类所独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层面的典型特质,剖析了人工智能创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论证鲜明深刻。

  C. 第三段以“云端情感引擎”机器人“派博”模拟神经调节效果不佳为例,旨在说明“感性”目前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能力。

  D. 文章在论证上由浅人深、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人工智能目前很难替代人类的创作,它所生成的只能称为产品而不是艺术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锋派诗歌通过语法的非正常处理意象的跳跃性拼接以带来诗意的晦涩高深,这些特点在人工智能生成的诗歌上也一样具有。

  B.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将自身情感与外在景物交融进行文学创作,人工智能目前是无法拥有这种情感体验的。

  C. 艺术家们不仅能对自身作品和其他艺术家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鉴赏,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人工智能则不能。

  D. 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令人向往,未来它在文艺领域的深度介入与融合将帮助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初步具备了人类创作的特质”错误,第一段“人工智能已开始介入到诗歌、散文等文艺创作之中,甚至生成的某些产品具有特定的风格,有‘类人’的趋势”,可知只是有趋势。

  C项,“人工智能只要拥有像人类一样的主体性的创造力,就……”错误,表述明显绝对化,“拥有主体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纪录片是人们了解社会、国家政策和形势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宣传政策、推广经验、介绍先进人物等的重要途径。《新中国的诞生》全方位、多视角记载了开国大典的整个过程,用胶片铭刻了中华民族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光辉时刻。从该片开始,新闻纪录片成为了新中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形式,在影院观看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

  改革开放为中国大地带来了巨大变化,国家处于百业待兴之时,纪录片更多地以民族精神为主题,呼唤家国情怀。《望长城》记录两千多年来长城的修建和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广东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下)高二级期中(模块)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