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以下是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共23题,约11490字。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成为热点话题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用治理的观点构建反贫困理论,用治理的原则设计扶贫政策,不仅可以明确把贫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

  治理和管理虽一字之差,但语义大不相同。管理是对事物的常规处置,而治理强调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管理要依规行事,治理需多方协商。治理是官方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范围内和既定制度框架下,以多方协同的方式实现有效管理和服务,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难题,克服集体行动的困难。在治理视域下,反贫困治理就是将贫困作为治理对象,在国家或政府引导下,通过多主体参与,采用多样化手段,实现综合减贫。

  过去40年中,中国凭借改革开放完成了生产技术的更新改造,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型”国家的内涵,并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成功经验。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1991年到2000年10年间,全球日均生活在一美元以下贫困人口减少了2.74亿,其中中国减少了1.51亿,占全球减贫人数的55%,占所有发展中国家的75%。中国在经济发展普遍改善民众生活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了贫困标准,同时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在过去,贫困治理只被视为社会慈善事业,并未成为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议题。“二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福利国家的普遍兴起,为贫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既有国际援助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自力更生摆脱贫困,且在较短时间内让大规模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是许多贫穷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把贫困治理看作政府责任和国家治理的内容,也把贫困治理的成效视为政府和官员绩效考核的标尺。

  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在生产与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提供了一种实验。这种实验在确保市场竞争,保持生产活力与效率的同时,加大政府贫困治理的责任和赋权,增加政府财政支配能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府产业政策、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以及地区和机构之间的对口支援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提高政府介入二次分配的效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被认为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性因素很多,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但核心要素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不稳定,使得经济发展中断。通过“脱贫攻坚”为政府高额财政积累确定新的投资方向,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治国理念,这不仅是“穷人经济学”的原理,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值得探索的方向。

  中国主张要把解决贫困问题看作国家发展的目标,期待向全球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并发出“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各级领导机构要承担主体责任,要实现全面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各地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增加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多元化的扶贫资金投入体系;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格局;要激发群众内生产力,让贫困户“让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摘编自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相对贫困不仅涉及区域发展差距的相对性,而且涉及脱贫标准的相对性。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原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城镇化搬迁安置所带来的转型贫困、流动性贫困和较高水平需求无法满足的发展性贫困等新型贫困也都会使得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未来扶贫工作也意味着对以农村为中心的传统扶贫工作的超越,城市贫困尤其是城市相对贫困将构成未来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对贫困可以较好地表征社会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情况,是收入水平差距带来的教育、就业、医疗以及养老等方面的困境。相对贫困具有主客观两重性。就主观角度而言,个体对自身期望生活标准及其所要求收入的评价会构成相对收入;将这个相对收入与其生活环境中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若出现劣势就会出现主观上的相对贫困认知,因此这种主观的相对贫困往往会因为参照群体的不同而不同。同时,相对贫困还与社会财富在不同行业间的悬殊化分配有关。农民工就是城市里颇具代表性的相对贫困群体。

  (摘编自邢成举《相对贫困与新时代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

  材料三:

  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主体意识缺失、内生动力不足。从长远看,精神脱贫才意味着真正脱贫。当前,现有标准下的物质贫困问题已基本解决,应着力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动力。解决精神贫困问题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长久努力。要努力消除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引导贫困人口树立健康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生活观念,进一步激发其内生动力;要重视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其人力资本和发展能力;要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意识。

  (摘编自向德平《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和前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贫困治理就是把贫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设计扶贫政策,解决集体贫困。

  B.中国通过提升贫困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的规模,丰富了“发展型国家”的内涵。

  C. 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既能避免贫富差距扩大,也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D.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搬迁安置将使今后的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贫困治理不应只被视为社会慈善事业,更应被纳入国家行动,成为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重要议题。

  B.绝对贫困的基本消除并不代表贫困的消失,相对贫困问题仍将持续存在且会面临更为多变的形势。

  C.个体贫困与否既涉及物质状况,也与个体的思想意识、教育水平、生活观念、发展能力密切相关。

  D.未来扶贫工作需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重点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以消除个体的相对贫困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反贫困治理”措施的一项是(3分)

  A.开辟就业渠道,保障城市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就业。

  B.借助二次分配,2019年中央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2489.05亿元。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D.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在西部省份针对失学女童实施教育资助项目。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扶贫必扶智”,请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洁癖

  郑俊甫

  老徐到窑镇那一年,我已经8岁了。

  8岁正是上学的年纪,可我不用上学,窑镇的孩子们都不用上学。镇子三面环山,山上流寇和土匪日益猖獗,建起来的学堂连学生都没招满,就解散了。学堂变成了打谷场,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里面进进出出,不必担心挨先生的板子。

  先生都去哪儿啦?听大人们说,先生都四处谋生路去了。只有老徐,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也不愿意再飘零了。老徐来窑镇之前是干什么的,我不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