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是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共22题,约22570字。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当下,城市生存焦虑表现在各个方面。究其原因,社会的转型升级带给个人的“成长阵痛”首当其冲。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是一个大转型时代,主要表现出三个基本特质:第一,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高流动性的社会;第三,经济社会、社会文化价值、社会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大转型。清华大学教授邹广文则突出强调了经济社会原因,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人们焦虑心态产生的原因。中央编译局薛晓源突出强调了当下社会的科技发展对焦虑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焦虑的生成具有必然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晏辉就指出,真正的焦虑起源于人本身,即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与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他进一步指出,解构焦虑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现代化导致对本体论的追问被重新提出;二是变动性导致人们身份的断裂;三是人和人之间伦理共同体的解体,导致人们希望建构命运共同体。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董慧通过“地方性”这一概念强化了晏辉教授对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论证。她指出,以资本与理性为主导的城市化,造就了抽象化、物质化、功能化和不均衡的城市生存空间。“地方意识”与城市生活空间的文化性、价值性、差异性和生活性具有深刻的关联,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需要通过现代意义上“地方”的回归,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

  针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普遍焦虑,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作出了具体安排,突出表现在情感治理模式和社区情感治理模式方面,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海大学教授贾文娟强调了情感治理对社会焦虑情绪的治理意义,指出:在娱乐性劳动中,管理者通过关系工作、情感工作、情怀工作将高强度劳动转化为令人愉悦的娱乐。劳动控制依托于关系、氛围、情怀等曾处于辅助地位的文化性因素,劳动者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剩余快感,最终使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强调,心理上的负担和脆弱导致根本性的焦虑,与焦虑相关的是城市生活的脆弱。年轻人与中产阶级在城市生活中面对梦想之焦虑、现实之焦虑、情境之焦虑。“但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为我们超越焦虑提供了可能,这种中国式的乐观主义实际是我们超越焦虑的内在的动力。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美好期待,焦虑在此意义上转化为了前进的动力。”

  解决焦虑问题,归根结底得回到自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指出,不光现代人有焦虑,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焦虑无处不在。与其说焦虑是一种需要克制和避免的情绪,不如学会在焦虑中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也表示,焦虑是生存性的,是不可能避免的,焦虑在当代社会不可能完全解决。但事实告诉我们,我们是在一种不可避免的生存焦虑当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我们总有一些方法能让焦虑少一点,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摘编自光明网《积极对待现代社会焦虑,化焦虑为前进动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亚林教授和邹广文教授一致认为,焦虑的产生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

  B. 社会的转型升级给个人带来了“成长阵痛”,这是城市生存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

  C. 董慧通过“地方性”这一概念强化了晏辉教授对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论证。他们都认为要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

  D. 康震教授认为,从历史角度看,焦虑具有历史性,从古至今,焦虑无处不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焦虑产生的原因、焦虑的表现、解决焦虑的方法等层面对“城市生存焦虑”这一话题进行了阐释。

  B.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转述了诸多学者的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富有学术色彩。

  C. 文章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哲学、管理、心理、历史等视角探讨焦虑问题,视野开阔,立论高远。

  D. 文章末段提到“焦虑是生存性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据,增强了主题“积极对待现代社会焦虑,化焦虑为前进动力”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 一项是

  A. 文章虽然主要探讨的是当下城市生存的焦虑问题,但社会转型升级给农村带来焦虑情绪也是不可避免的。

  B. 建设具有“地方意识”“地方性”的城市文化,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城市焦虑问题。

  C.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如果善于利用关系、氛围、情怀等文化因素,那么劳动者的焦虑情绪可能得到缓解。

  D. 焦虑的解决本质在内因,归根结底需要回归到自身。所以,在当代社会中焦虑是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他们都认为要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董慧通过‘地方性’这一概念强化了晏辉教授对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论证。她指出,以资本与理性为主导的城市化,造就了抽象化、物质化、功能化和不均衡的城市生存空间。‘地方意识’与城市生活空间的文化性、价值性、差异性和生活性具有深刻的关联,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需要通过现代意义上‘地方’的回归,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并未说“他们都认为要重建当代城市人的精神家园,从根源上解决焦虑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