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四川省泸州市高2018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题语文试题

四川省泸州市高2018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题语文试题,以下是四川省泸州市高2018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题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四川省泸州市高2018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题语文试题

共22题,约13150字。

  泸州市高2018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 卷 前 考生 务必 把 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铅 笔 将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回答 非 选 择 题 时 ,用 0.5 毫 米 黑 色墨 迹 签 字 笔 将 答 案 写 在 答 题 卡 上 ,写 在 本 试 卷 上 无 效 。

  3 .试 卷 满 分 150 分 ,考 试 时 间 150 分 钟 ,考 试 结 束 后 将 本 试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交 回 。

  第 1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 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共 3 小 题 ,9 分 )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也称作“回环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     种较为独特的 文学体 裁。回文诗充分展 示并 利 用了 汉语以单音节语 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 语法手段 这两大特点 ,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 ,给人以 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 美感。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产生回文诗的宏观背景;另外,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这让回文诗作表现得更加富有 文学 色彩 。对于回 文诗 ,不仅 作者本人具有高超的 文字驾驭 能力,欣赏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底蕴才能领悟 其美妙之 处。

  回文诗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 着中华民 族的无穷智慧。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 至开头一 字, 能够成为另一首 新诗,这样的文字功 力十分 了得 ,这般”文 才”不是 什么人 都敢“卖弄 ”的。

  有人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认为 它完全 没有艺术价 值。实际上 ,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民国时期的学者 刘坡公 先 生在 1934 年出版的《学诗 百法》一书中 就指出:“回 文诗 反 复成章,钧心斗角,不得 以小道而轻之 。“当代诗人 、语文教育家周仪 荣先生曾经认为,回文诗虽无十分重大的 艺术价 值,但不失 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 中的一枝奇葩。

  据记载诗歌 中的回文体在我国晋 代就已经形 成,而兴 盛于宋代。 它有 着“反复成章”之 特点,其种类有很多,如“通体 回 文 ””就句回 文 ”“ 双句回 文”“ 本篇回文”“ 环复回 文”“ 图形回 文”等。其中,尤以“通体回文” 最难 驾驭 ,有人把这种形式的回文诗称作“倒读诗”,认为它是 回文诗中的绝品。

  例如,宋代大文 豪苏轼 (1037—1101)的《题全山寺》就是绝品中的绝品,该诗如下:

  题全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捕渔舟钓 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逆逆绿树 江天晓 ,霜窝红 霞晚日晴 。遥 望四边云接水,碧峰 千点数 鸥轻。

  把诗句倒转来读也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晚 霞红需需 ,晓天江树绿逆追。清波石眼泉当槛 ,小径松 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捕远 ,倾山雪浪暗随 潮。

  苏轼被 贬 出北 宋京城 开封去杭州的路上,游览了镇 江全山寺,并写下 了这首著名的诗 歌。

  诗歌正读时,“江中的潮水一直奔向雪山之巅,远处的渔夫在明月下垂钓,只见远处的山上有无数的飞  鸟,轻盈地飞翔 着“,这是《题全山寺》沿着吟 诵的时间所呈现的 场景 ,描写了全山寺 从午夜到清晨的景 色,体现了黑 暗过去后生命自由飞翔的无尽活力,以及由静到动的过程。

  诗歌倒读时,“鸟儿都飞走了,只剩下茫茫江波一直连着水边,苦照万物的太阳也不见了踪影,只留下明月在静夜中独 自皎 洁”,这是《题全山寺》呈现的 真实场 景,展现了全山寺从白天到黑夜的景 色,体现了生 机渐去、万物归静的过程。

  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 ,正读倒读慾境不同,可看作 两首 诗。如果正读是月夜景色到 江夭破晓的话 ,那么倒读则是 黎明晓日到 渔舟唱晚 。由于构思奇特 ,组织巧妙 ,整首诗顺读倒读都极 为自然, 音顺意通,境界优美,值得玩味。

  由此可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回文诗读起来回环往复,连绵未尽,让人回味无  穷。经典的回 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 ,音顺意通,意境优 美,真是千古奇观 ,实在 令人叫绝。读完它们 ,不由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 了不起 ,他们的文学造诣深不可剧,中华民族的文化博 大精深。

  (节选自吴镇《回文诗:正读倒读都通顺,古人智慧了不起》)

  1.下列关千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 语语 素为单音节,语法手段看重语序,回文诗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的这两个特 点。

  B.回文诗产生的背景有二:一是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二是古人写文章一般不打标点符号。

  C.回文诗博大精深,这对写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D根 据记载,回文诗形成于晋代,兴盛 于宋代,其种类有很多,最难写的是“通体回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 章从回文诗的定义入手,对回文诗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B作 者引用刘坡公、周仪荣的观贞来证明回文诗有艺术价值。

  C作 者例析《题金山寺》意在证明苏轼这首诗是诗歌中的极品。

  D末 段在前文举例论述的基础上,赞美回文诗之美和古人之智。

  3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独特的文学体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B回 文诗的内容与形式俱佳,回文诗正读倒读都极为自然,意境优美,是千古奇观。

  C回  文诗本身没有标点符号,普通欣赏者不一定能够体会回文诗倒着读的妙处 。

  D.回文诗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 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十几亿人口要   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 我们要统筹“两个大局 ”,从世情国情粮情出发 ,结合历 史经验和现 实挑战,准确把握“头等大事”。

  根食安全是国 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倘若粮食受制 于人 ,必然被别人 牵着鼻子 走。靠别人 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 。

  根食安全是治国安 邦的 头等 大事。新中国成 立后特 别是 改革 开放以 来,中国人民 经过艰苦卓绝的 努力,用全球不到10 %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 的根食,养活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四川省泸州市高2018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题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