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试题(4份)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试题(4份),以下是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试题(4份)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试题(4份)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4份)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1) 片段训练·练明考法 Word版含解析.DOC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2) 仿真高考·练熟技法 Word版含解析.DOC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3) 仿真高考·练熟技法 Word版含解析.DOC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4) 仿真高考·练熟技法 Word版含解析.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一) 

  片段训练•练明考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1~3题表述的正误。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的也只是接力赛。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持续性。

  1.中国是所有国家中历史最长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

  参考答案:× 偷换概念,原文是说“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2.这段文字用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中国大国气质的独特性。(  )

  参考答案:× 是对比论证,不是举例论证。

  3.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就无法形成中国的大国气质,更谈不上形成持续稳定的大国气质。(  )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判断1~3题表述的正误。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

  ……

  “论述类文本阅读” 综合训练(三) 仿真高考•练熟技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3分)(  )

  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C.因果报应论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D.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解析:选C A项,强加因果;B项,“并列关系”错,曲解文意,原文是“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D项,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原文是“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的当今社会意义,略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试题(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