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0年春期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春期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以下是2020年春期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0年春期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共22题,约22150字。

  2020年春期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两条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第一,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外之境”。诗歌不是叙述事情怎样发生的,而是向人们描述事情怎样更好地发生,优秀的诗人要想出常人想不到的好。简言之,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而是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展开诗的理想之维,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原稿中说:“自然中之物,相互关系,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就是一种突破现实局限、创造境界的方法。“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都是言说“创造境界”的材料和原则。

  从境内材料和法则出发,虚构出境外的“理想”,这不仅给出了诗歌的目标,还给出了实现目标的方法。通过诗人的想象和创造,从“境内”走向“境外”,需要突破现实的局限。这一创造过程需要诗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创造“境外之境”,才能激发诗人超越有限生命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

  第二,人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诗歌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方式之一,我们不仅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而且,在诗歌的创作、传播、接受实践中,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相互建构,推动历史发展。“境界”以“精神生产”的力量,通过“物质生产”,间接影响“世界”;“世界”又为“境界”提供鲜活的实践沃土。如此前赴后继,推动人们攀登在“世界一境界”的金字塔上。“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诗人在人生实践中,体味酸甜苦辣,体会人间冷暖,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作用,将境界创造进行到底。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价值转型期诗歌的诸多价值都在变化,这是诗人需创造高格的内在动因。

  B. 诗歌不仅要表现现实,更要从现实局限出发,引领现实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

  C.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没有关注千千万万人的事。

  D. 人类可以通过诗歌认识自我的性情,创造更美的人性,乃至推动历史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指出了在文化创新的时代诗人创造高格的两条路径。

  B. “境界说”是名家权威学说,因此文中虽只引用该学说来论证观点,却并不显单薄。

  C. 文章在论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时,先树靶子,批评了一些错误的创作倾向。

  D. 文章末段主要围绕“境界”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述,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遗其关系”,还是“材料必求之于自然”、构造“必从自然之法则”,这些创造境界的法则都是就境内而言的。

  B. 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是诗人突破现实的局限,创造“境外之境”的一个典范。

  C. 诗人只要站在时代前沿,创作的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就能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D. “精神生产”改变不了现实,只有通过改变现实社会关系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可见诗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无中生有,“内在动因”一说错误。原文为“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B项,曲解文意,“不仅要表现现实”错误,原文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不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

  C项,曲解文意,“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说法范围扩大,原文只是说“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悠悠敦煌情

  ——专访“敦煌的女儿”常沙娜

  常沙娜,浙江杭州人。自幼随父亲敦煌学奠基人之一、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曹可凡:你好!我特别想知道您的名字,当时父亲给您取的时候有些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常沙娜:因为我出生在法国里昂,里昂有条河,法语La Saone,中文就是沙娜。后来好多人很奇怪,说常书鸿挺逗的,给女儿起了一个沙漠的沙,我就成了一个沙漠里婀娜多姿的女子了。

  曹可凡:所有我觉得可能人一生冥冥当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您印象当中您父亲是因为什么缘故对敦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0年春期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