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以下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共23题,约11940字。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或曰人与天)的分离,以中国为例,虽然有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就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显然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东亚智慧没有完成“主客体浑然一体”向“主客体两分对立”的转化,这本是东亚智慧的一种时代性缺陷,但东亚智慧阐扬了人与自然的一体观——从自然规律经过人的自觉而发展出伦理观以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观念,如孟子所说“仁民爱物”,主张施仁政于民众,更把爱推及到万物;又如宋代思想家张载的名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视万民为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家庭,这种绿色理念对于救正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东方智慧的另一源——印度思想也有此类资源,诗人泰戈尔说:印度人……把世界和人一起包括在一个伟大的真理里。印度人强调在人和宇宙之间的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的“赞天地之化育”、“人与天调”一类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决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新回复古代的“主客不分”、“主客浑沌”,而是充分肯认工业化的成就,利用现代科技的巨大威力,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著《沙乡的沉思》一书,描述作者在一个废弃的沙乡农场,运用现代科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过程及其思索。该书有一节名为《土地道德》,首次从道德角度提出人与自然关系标准,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该节论述维持生物链完整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如果过分垦殖、开采,强行打破这种生物链,是不道德的,而且,“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利奥波德还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不过这是在新的科技、新的生产力水平上的哲学及伦理学概括,生动展现了人类理智的古今贯穿性和中西相应性。

  (摘编自冯天瑜《先哲启示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材料二:

  1987 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中国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资源和环境未遭大的枯竭和破坏,未曾削弱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传统是由历史沿转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首先体现在思想上。这就是以人为本,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由于人抽去了自然属性,因而是社会的人,人代表着社会。《四书》中的首篇《大学》开首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社会的灵魂是道德,主体是人民,由道德去建造社会的形式,由人们去构筑社会的精神,所以《大学》

  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而此中的“格物”和“致知”合起来,也称为格致,被认为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这就说明中国先贤们试图建立的社会,是文明知识的社会。3000 余年的中国农业经济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农业经济传统。

  (摘编自刘盛佳《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尽管春秋时期子产倡言“天道远,人道迩”,战国荀况、唐代刘禹锡论证“天人相分”,但“天人合一”观念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并未被取代。

  B.以中国与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虽然努力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以推广的完备样板,但实际上因时代性缺陷而无法做到。

  C.孟子“仁民爱物”的思想,与张载“民胞物与”的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之病,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D.印度智慧中关于人和宇宙和谐的观念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同中有异,后者较前者对现代人克服主客截然两分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更富启示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给现代可持续发展不少启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回到人类发展的“主客浑然一体阶段”。

  B.根据相关概念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为了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就必须牺牲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C.东方智慧与西方思想殊途同归,同步经历了“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展现了人类理智的中西相应性。

  D.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的道德感,体现了中国先贤建立文明知识社会的愿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斧斤以时入山林

  B.挟太山以超北海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东西方智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有哪些相似的认知?请结合利奥波德的相关论述,概括说明。(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急管繁弦

  彭程

  一种感受的降临,一种觉悟的到来,和植物的开花结果一样,是有着自己特定的时间的。

  就像田埂上的一棵树,随着日头升到不同的高度,投在地面上的树影的形状、大小、长短等

  等,也都在不断变化。生命行进到中途,好像一首曲子,由轻拢慢拨,转入急管繁弦。

  几年前读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一个短篇,看到这样的一个句子——“这些三十五六岁、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可能性的人们”。我好像被一根小棒杵了一下,有一些钝痛,一些忐忑。

  但或许因为乐观和自信那时尚有足够的储备吧,那一缕不安很快就散去了,觉得这个说法未

  免颓唐了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