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强化训练试题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强化训练试题,以下是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强化训练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强化训练试题

约7480字。

  语文强化训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二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囯》《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宣告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基础和时代气息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引用徐志摩《默境》中的诗句,为论述“五四”文学的鲜明特征奠定了昂扬、欢乐的基调。

  B.第二段中的“宗教”其实是指“五四”作家的追求和向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式。

  C.第三段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文章为例,集中论述了青年在“五四”时的作用。

  D.第四、五两段论证思路是相同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很有逻辑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两个平等并列的不同的概念,二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4~5题。

  路傍老人①

  耿湋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注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有兴趣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强化训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