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题,以下是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题的部分内容,查看相关试卷解析请添加QQqun。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题

共18题,约13440字。

  单元综合测评(四)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

  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经世务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B [A项,缺少限制范围,“一般观念上都”。C项,原文第二段说“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D项,思维的整体观与阴阳观内涵不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A [B项,将“已然”当“未然”,原文为“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C项,“‘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错,原文中说“历史文化基础”。D项,“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错。]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