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山东宁阳第四中学2020-2021届高三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试卷答案解析

山东宁阳第四中学2020-2021届高三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宁阳第四中学2020-2021届高三诊断性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宁阳第四中学2020-2021届高三诊断性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表面上公众自由地操纵手中的媒介,但其注意力却常常成为两大传统权力逻辑的俘虏: 资本利益驱使商家借助网络炒作大发横财,权威对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 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 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 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 技术取代web1.0后,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断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取材于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2分)

A.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新媒介”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介能够发挥技术民主的优势与潜能,从而摆脱资本与权威的影响。

B.新媒介发展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对使用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高要求。

C.新媒介要求受众具有更高的媒介能力: 既能接收信息,也能传播信息。

D.新媒介产生的海量信息中,非理性言论自由泛滥,易让受众产生误判。

材料二

在网络媒体中,人们可以更自主地选择、更自由地表达、更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进而实现具体的信息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化的网络媒体有助于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有助于人们参与公共事务、提升社会影响力。但现实中的网络媒体要远比其理想化图景复杂,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网络媒休难以摆脱商业利益的制约,一些运营单位为追求转载量、社会轰动效应及其背后的利润,不惜沦为“标题党”“狗仔队”,大量传播未经甄别、核实的信息。网络媒体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往往被混淆,大量揭秘性传播、透露个人信息的无意识传播,乃至“人肉搜索”的攻击性传播屡见不鲜。此外,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信息发布的“匿名性”,使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考证; 而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也使得网络成为蓄意捏造歪曲事实、诽谤他人、制造混乱的沃土,一些网友仅仅会因为意见相左就互相谩骂攻击。

这些行为正在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力和最小伤害的基本原则。媒介伦理经过理论和实践百佘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操作规范。仅在公民私权的保护方面,匿名处理、信源多样平衡、保护弱者等具体报道方法已经为专业传播者所采纳和运用。对于当下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乃至违反法律法规的失范行为,媒介伦理的相关原则、规范和方法给公民传播者以借鉴。

(取材于冯若谷、钱明芳等的相关文章)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网络信息传播能成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B.网络传播的信息都能产生社会轰动性效应。

C.网络信息匿名发布,信息真实性难以考证。

D.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广泛,伦理失范常发生。

4.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转载:“载”读作zài      意思是“刊登”。

B.甄别:“甄”读作zhèn     意思是“审查”。

C.混淆:“淆”读作yáo      意思是“错杂”。

D.谩骂:“谩”读作màn      意思是“蒙蔽”。

5.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5 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答案树 » 山东宁阳第四中学2020-2021届高三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答案